后补贴时代,光伏+的猜想
对中国光伏产业而言,2020年注定不平凡。这是享受光伏补贴的最后一年,叠加疫情影响,全行业迅速向平价落地。
摆脱政策路径依赖,由规模和速度比拼转向拼质量拼效益,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在后平价时代,行业格局或将重塑,企业间的竞争不再是单纯考验其开发能力,更重要的是精细化运营能力。
近年来,随着补贴退坡,光伏产业早已不再是单纯地依靠发电+补贴盈利,而是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在应用场景上与不同行业跨界融合的趋势愈发凸显。光伏+时代呼之欲出。
目前,光伏+的主要模式包括“与多种能源综合利用”、“与各行业结合开发”以及“与社会发展模式变革结合”。
与多种能源综合利用,主要是与风能、水电、火电和储能等协调开发,以提高光伏稳定性,增强消纳能力。
光伏与各行业结合开发是提高电站盈利能力的重头戏。将农业、治沙、渔业、畜牧业、旅游等和光伏应用结合,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上可发电、下可沙漠化治理、种植、放牧、养鱼及与生态旅游,从而获取多重收益。
互联网和大数据是提高电站收益的利器。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智能化匹配及协同运行,提高电站运营质量。
事实上,光伏行业的各路玩家,早已经争相探索光伏+的边界和可能。
但是,光伏+的落地,并不是简单的1+1,在应用领域、开发模式、运维及智能技术的应用上,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光伏+热潮
施工现场,打桩机“咚咚咚”的声音此起彼伏,红旗被风吹得猎猎作响,运输车来回穿梭,4000多根已经安装好的管桩像沙场上待检阅的士兵般排列整齐。
这是近日呈现在通威东营渔光一体生态园项目的忙碌景象。根据规划,生态园将建设20个现代化智能鱼塘和休闲渔业观光体验区,并在养殖水面上建设200MW光伏发电阵列。项目将会改造3000亩鱼塘,养殖经济价值较高的桂鱼、生态甲鱼、黄河鲤鱼等品种,同时进行观赏鱼类养殖。
通威是国内光伏+领域的领跑者。早在2013年开始,通威就开始在江苏南京、射阳等地进行鱼塘遮光实验,模拟光伏板对鱼塘的遮光情境,着手打造“渔光一体”模式。
截至2019年年底,通威建成以“渔光一体”为主的发电项目56个,装机并网规模1469MW,遍及江苏、安徽、湖北、江西、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宁夏、内蒙古等全国多个省市。
通威股份(13.960, -0.08, -0.57%)的“渔光一体”项目,可以实现100%的水面智能养鱼,80%的水域上空发展太阳能(3.300, 0.00, 0.00%)。每亩每年可产出绿色生态水产品500-800公斤,亩产效益达2.5万元至4万元,是传统渔业的5至10倍。
事实上,随着平价脚步逼近,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光伏玩家按下光伏+的启动键。
2018年,正泰新能源提出“锦绣光伏”概念,开始尝试沙光互补、渔光互补、林光互补等各种项目。逆变器巨头阳光电源(11.610, -0.06, -0.51%)也在光伏+上早已有所布局。截至2019年,光电源以BT和EPC模式建设的光伏+电站,已经累计达到1400MW,涉及农光互补、渔光互补、采煤沉陷区等多种类型。
以“五大四小”发电集团为代表的国家队也纷纷入局光伏+。以大唐为例,今年4月份,其就先后与陕西、湖北等地签订450MW农光互补项目。
三峡新能源也在做光伏+调研。其西北地区一位开发负责人介绍,一些荒漠地区建设光伏场站后,小气候变得湿润,野草长得很高,可以做畜牧业开发。
补贴退坡是光伏+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过去粗放经营、依赖补贴的电站开发模式难以维继。
“中国光伏在量上的发展已经成熟,但在质上还需要发展。”正泰新能源总裁陆川对《能源》杂志表示。
此外,中国光伏电站开发也越发受到土地监管政策或生态红线的困扰。广袤的三北地区,有大片国家未利用的荒漠土地,可以集中开发大规模电站。而用电负荷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等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区,这些区域很难建设大规模电站,多以分布式为主,随时有可能触碰到生态红线。
陆川指出,“普通土地现在能搞光伏的并不多。”
如何做到1+1>2
但是,光伏+并非简单的1+1,而是一个综合课题。
“光伏+是全生命周期的工作,不是简单电站建在一块荒地上,而是贯穿了项目设计、生态建设、施工建设以及后期运维的全生命周期。”陆川表示。
据其介绍,正泰新能源的光伏+主要在三个环节做考量:一是在项目设计环节,聘请农牧业专家团队,对土壤、质保以及适宜种植的作物进行研究;二是在项目评审环节,加入生态治理的优化设计;三是在经济分析环节,除了分析光伏本身的回报率,也考虑到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但是,目前正泰新能源在光伏+上的投入仍处在亏损阶段。陆川介绍,他们成立农业公司,主要运作方式是招聘当地的农民耕种电站土地。他表示“,农业投入具有周期性,前几年都要亏损。”
正泰新能源也投建了数座水面光伏电站,主要经营方式是把鱼塘承包给渔农,收取租金,未做进一步开发。
正泰新能源并非个例。目前,在光伏+领域,更多的是重光伏、轻农业,重发电、轻养殖,结合不够紧密,以补贴补发电,以发电补农渔业,没有体现光伏+模式的优势。
作为渔光互补大省,江苏省能源局新能源处处长唐学文对此深有体会。他指出,“光伏+模式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的原因有很多,一是人才太少,二是光伏企业重视光伏效益,没有重视农业、渔业的效益。”
“为什么通威股份渔光一体项目做得好,因为他本身就是渔业翘楚。在渔业开发上有经验,有技术。”吉电股份(3.520, -0.03, -0.85%)新能源部副主任徐振军对《能源》杂志表示。
通威股份以饲料工业起家,将产业链延伸至水产研究、养殖、加工和销售,是我国农林牧副渔行业的翘楚。
徐振军格外强调,“我们一定要把光伏+的整个产业链搞清楚。因为搞能源的在农林牧渔方面并不专业,一旦栽到坑里,就难免有损失。”
在他的推动下,2019年吉电股份开始推动旗下光伏电站的农业开发。其首个试点项目是将一座200WM的电站以60万元/年的价格租给中草药公司,租期为五年。
在徐振军看来,土地租赁只是光伏农业开发的初级形式。经过几年的调研和策划,他提出两种模式设想:一是合作开发,针对有技术和设备,但缺乏资金的企业,吉电股份可以出钱一起开发;二是合同能源管理。不收租金,有收益产出时,按比例分成。
他表示“,我们在全国23个省市都有新能源项目,后期都要布局光伏+农业或者牧业。”
此外,他还指出,光伏电站开发,需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不能种一年期的作物,年年翻地,会对光伏场站有影响。二是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渔则渔,要把产业链打通,研究好。
除了产业链优势,智能化管理及运维是通威股份“渔光一体”项目收益的另一重保障。
2018年,通威与阳光电源、阿里云三方共同签署“智慧渔光一体助力智慧泗洪”合作协议,旨在将“渔光一体”的模式经验与阿里云计算能力、阳光电源光伏技术优势结合,为泗洪领跑基地打造智能化的电站及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通威股份与阳光电源打造的电站运维和智能养殖管理的集维系统,支持多电站集中管理、远程监控和运维、大数据分析、智能派单等,真正实现电站少人或无人值守。同时,集成系统还能自动投喂饵料,为池塘定时增氧,监测鱼苗生长情况。
根据2019年财报披露的规划,通威股份将继续深化“渔业+光伏”的协同优势,集中资源打造“渔光一体”发展模式并建成一定数量大型示范基地,预计新增投资建设“渔光一体”电站1GW以上。
据测算,我国淡水养殖面积为514.6万公顷,约为7719万亩,若全部进行渔光一体开发,发电装机总量将达到2000GW,年发电收入将高达2万亿元。
而这还只是光伏+渔业的市场规模。随着光伏+的不断延展和深化,行业格局或将进一步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