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价迷雾:走到十字路口的光伏产业
国内光伏产业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平价脚步逼近,而平价落地却笼罩着多重不确定性迷雾。
“2013年至去年‘531新政’前,国内政策主要是围绕大力拓展国内市场。而新政之后,政策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今后的政策可能要瞄准加速平价和强化消纳。”
12月5日,在2019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暨创新发展论坛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以下简写为“CPIA”)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发表上述观点。
“531新政”被外界视为“光伏断奶”之举。国内光伏产业全面开启了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型。到2021年,行业将全面进入无补贴时代。而今年则被视作“平价元年”。
平价风暴下,行业深陷寒冬。据CPIA统计,今年1-10月份,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约为17.5GW,相比去年同期的38.2GW,下降54%。而对全年的装机量,业内给出25GW的预期。
光伏装机降速,一方面是行业因补贴资金缺口持续扩大,资金链紧张;而另一重因素是,电价、规模、竞价等政策市场启动晚,有效施工时间短,部分项目延期到明年。
“2019年,光伏产业进入到成年期了。”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对《能源》杂志表示。他指出,相较于光伏行业以往忽冷忽热的情况,今年是行业比较正常的一年,不管是产品结构和企业市场定位的调整。
然而,即便步入成年,但面对日益逼近的平价脚步,行业依然充满焦虑。多重不确定性迷雾笼罩下,平价落地存疑。
首先是平价标准问题。现有的电力体制下,标杆上网电价以脱硫煤标杆电价为准,而现有的标杆上网电价机制也将于2020年改为“基准价+上下浮动”的市场化机制。届时,光伏平价的标准是什么,又将有怎样的电力机制保证平价收益?
二是消纳问题。光伏等新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及旧有电力体制长期处在博弈状态,而在“十四五”时期,国家能否在顶层设计层面推动双方的正和共荣?
针对上述问题,业内人士寄希望于国内电力机制的改革,希望国家在顶层设计及配套环节上做一个合理规划。
同时,产业格局也因为平价风暴而被重新改写,竞争赛道由旧有的价格战转向价值创造。
迷雾重重
2019年,国内首次推出竞价机制,旨在推动光伏发电补贴退坡,助力平价上网。
根据CPIA统计,国内竞价项目地面电站已经接近平价,甚至低于脱硫煤标杆电价。如达拉特旗脱硫煤标杆电价为0.2829元,而其一、二、三期项目中标电价分别为0.26/KWh、0.27/KWh和0.28元//KWh。
但是,现有的平价项目大多是带着保护性质的示范项目,与真正市场化的平价还存在相当距离。
“每千瓦系统成本控制在4000元之内,基本可实现光伏平价上网,且年发电利用小时数不能少于1500小时。”中国电建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新能源工程院设计所所长惠星分析称。
然而,平价上网落地面临着土地属性与成本、发电量、接入消纳等多重不确定性因素的困扰。在行业人士看来,更加根本性的问题还在于现有的电力体制能否适应光伏平价的发展。
根据最新规定,2020年1月1日起,国内将取消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将标杆上网电价机制改为“基准价+上下浮动”的市场化机制。到“十四五”期间,平价以后的电价依据如何确定,还是全面转向竞价。完全竞价之后,用什么样的体制机制去保障价格实施。
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裁陆川介绍,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在电力自由交易的国家,基本上光伏电价是以PPA的方式签署确定,协议长达10-15年,更长的则有20年。但国内电网与光伏电站签订的PPA,大多是一年为期。
电能消纳是平价落地的另一重考验。2018年12月以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先后发布《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2018-2020)》、《关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通知》等政策文件,高压推进清洁能源消纳。
“但是,目前还是没有讲清楚,保障性收购是不是直接送上网,还是需要参加交易。保障性收购在政策范围内是一个模糊地带。发电商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电源被消耗掉,交易电价多少。”陆川表示。
制约消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电能质量。目前,电能质量平衡的责任主要由电网承担。随着新能源接入量的增加,电网的平衡压力持续增加。
“世界范围内,光伏项目配套的储能平台,都是由发电商规划投资,中国大的方向也是在这方面走。在未来的可再生能源接入机制的顶层设计上,储能等都要明确规定。”陆川指出。
竞争升维
自“531新政”以来,光伏行业一片黯淡,行业开始了新一轮洗牌。一些不具竞争力的企业黯然退出光伏市场,过去曾以规模著称的企业则卖身国企自救。
如今,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下,光伏产业从低收益、低风险走向低收益、高风险的边缘。竞争赛道由拼规模、速度和价格,转向质量和收益。
“规模上,我不认为平价时代会有爆发性增长。”高纪凡说。他测算,“十四五”期间,大概以50GW起步,每年能够保持10%左右的增长。
同时,他指出,光伏产业即将走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技术引领,跨界合作,协同发展,从价格竞争走向价值创造。
2019年光伏总建制造成本和投资成本下降到10年前的十分之一。背后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产业不断创新带来的降本增效。同时伴随始终的,还有价格战阴影。
“我跑了几个海外的客户,大家投标的时候,大家把价格压得很低,其实,客户对我们的降价没有太大感知,反而搞得我们自己很难受。”高纪凡对本刊介绍。
事实上,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降本增效的空间已经逼近极限。
“现在降本增效的潜力越来越小,未来,增效在产业发展中将占到更高比重。”王勃华指出,应该寻找更多的光伏增长点,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
此外,他指出,分布式光伏在成本和用电成本上,还有很好的下降预期。
在整体装机不太乐观的情况下,今年前三季度,分布式装机以8.26G,第一次同比超过了集中式7.73GW。
在增效上,光伏产业已经做出越来越多的探索,呈现出“光伏+”的发展趋势。如光伏+农业、牧业和渔业,光伏+制氢,光伏+旅游等。一些电站也在探索风光同场布置。
陆川甚至大胆畅想,“电有一天是不值钱的,(竞争力)取决于你的服务,给他(客户)一个好的服务就可以了。”
2016年,我国发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要求,2021-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0%。光伏与风能一道,被视作加速能源转型的主要推动力。在这之前,光伏行业将要经历平价落地的考验和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