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发现一亿年前萤火虫祖先 对生物发光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日消息,中外学者近期在一亿年前的缅甸琥珀里发现萤火虫祖先,解开了发光甲虫身体软化的“演化谜题”。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助理李言达、蔡晨阳副研究员等人与捷克帕拉茨基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及国内中山大学的同行合作,从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个叩甲总科的新科:白垩光萤科。这一新类群的发现,对于研究叩甲总科中生物发光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研究成果已于2021年1月20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研究人员在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枚保存较完好的阿扎白垩光萤雄性标本。白垩光萤的触角具有12节,呈双栉状,与现生的光萤科相似。
白垩光萤的第1—3节可见腹板上具有一个浅色明亮区域,这可解释为它的发光器官,其位置与雌光萤科中的一些物种十分相似。这一发现表明发光的萤类进化枝至少在白垩纪中期就已经发生了多样化。在白垩纪,包括蚂蚁、青蛙、早期鸟类在内的软躯体叩甲的潜在捕食者发生了快速分化。研究人员推测,白垩光萤中的发光器官或许与抵御这些捕食者有关。
蔡晨阳副研究员表示,白垩光萤的发现也为这一类群的软躯体化及生物地理提供了新的见解。华光叩甲科昆虫的身体完全硬化,而萤类进化枝中的其余类群身体都发生了强烈的软化。白垩光萤的身体介于二者之间,处于中间过渡状态,填补了这一演化上的缺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