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电话:
您的当前位置: > 热点 > > 正文

【工人日报社评】技能比武需要全面升级应对新挑战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时间:2021-10-19 08:33:49

【工人日报社评】

原标题:技能比武需要全面升级应对新挑战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郑莉

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发生深刻变化。各级工会要主动适应变化,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技能素质,激发职工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上充分发挥产业工人的作用,引导广大职工勤于钻研技术,练就过硬本领,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10月14日至16日在四川成都举行。据10月17日《工人日报》报道,来自全国各地的529名能工巧匠在钳工、焊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砌筑工等6个工种,展开终极比拼。最终,江苏省代表队的孟凡东、北京市代表队的韩积冬、北京市代表队的胡兴盛、四川省代表队的吴俊宏、江苏省代表队的蔡都、山东省代表队的柏建喜分获6个工种个人第一名。

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是国家级一类职业技能大赛,已经走过18年的历程,今年的大赛更是参与主办部门最多、竞赛工种最多、覆盖行业最广、参赛职工最多的一届。这项技能比武活动被誉为产业工人的“全运会”——参加决赛的各工种选手都经历了前期预赛的层层选拔,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工种的最高水平。

劳动和技能竞赛是工会的传统优势、工作品牌。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已经成为展示劳动和技能竞赛成果的重要窗口,通过层层开展技能比武,为广大技术工人学技术、练本领、长才干搭建起重要平台。据统计,前六届大赛累计吸引6500多万人次职工参加各个层次的比赛练兵活动;仅“十三五”期间,就有1.14亿人次职工参加了各级工会开展的技能比赛活动,有405.6万人次职工通过技能比赛晋升了技术等级。

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选择成为优秀技术工人。在本次决赛中,参赛选手平均年龄为34.4岁,高级工及以上占比超过一半,名列前茅的选手中有多名“00后”“90后”的年轻人。

这样的转变得益于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努力。以承办此次决赛的四川成都为例,从比赛场馆悬挂的大国工匠巨幅画像、1.5万名产业工人和职校学生现场观摩,到529位选手收到“5年内免费疗休养和畅游成都”礼遇卡,每一处细节都在向劳动者致敬、向工匠精神致敬。

这样的转变更源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深入推进。各地工会在落实改革任务时举措不断,特别是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推动竞赛同劳模评选、职称评定、技术等级认定、工资收入、人员聘用选拔等相融合,在培养“高精尖缺”人才、提高职工待遇、拓展职业发展通道上求突破,为广大产业工人成长成才和建功立业搭建平台、提供舞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发生着深刻变化。“80后”“90后”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以高学历高职称高收入为特征的“三高”群体和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就业的“三新”群体并存。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产业工人队伍依然存在技能素质总体不高、结构不合理、技术工人总量不足等问题。

这样的现实要求劳动和技能竞赛实现全面升级,不断扩展内涵、更新方式、完善机制,发挥在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和创新产业工人发展制度方面的积极作用。18年来,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坚持工种设置紧跟产业结构升级和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紧贴企业和职工队伍实际。本届大赛的工种就更好地适应了智能制造技术发展需要,体现了未来发展方向。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各级工会要主动适应变化,在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技能素质、激发职工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中,展现作为和担当。特别是要不断强化产业工人的创新能力,组织职工踊跃参加岗位练兵、技术交流、技能培训、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合理化建议等活动,拓展“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创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上充分发挥产业工人作用,引导广大职工勤于钻研技术,练就过硬本领,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精彩放送:

新闻聚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