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电话:
您的当前位置: > 热点 > > 正文

优化假日制度设计和机制保障 进一步激发国内市场潜力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时间:2021-10-13 19:52:03

从国庆假日看发展脉动(3)

原标题:优化假日制度设计和机制保障 进一步激发国内市场潜力 

2021年国庆假期落下帷幕,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10月1日至7日,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1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减少1.5%,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0.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890.61亿元,同比减少4.7%,恢复至疫前同期的59.9%。

此次疫情之后,假日经济快速恢复的背后依托的正是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及巨大的需求潜力。未来如何完善制度设计,提升假日经济供给能力和水平,持续为我国经济复苏增添动力?

不断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室主任、研究员郭丽岩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经受住疫情多点散发和极端天气冲击,假日经济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展望未来,假日经济必将在“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此,要优化节假日的制度设计和机制保障,不断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进一步激发国内市场潜力。

一是要与我国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发展特征适应,逐步增加公共假日尤其是长假供给,适当给予地区安排自主权,更好满足多样化多层次民生需求。二是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引导错峰休年假。督促机关企事业单位充分尊重劳动者休假权,增强劳动者维权意识,改变“不会休不能休不敢休”的情况,允许员工化整为零休年假,以便自主安排错峰出游,提高休假满意度。三是加强全国假日经济各类大数据监测与动态发布,更好引导优质假日供给与消费行为,提前预估假日集中消费地的人流峰值和供给瓶颈,做到精准施策和稳妥应对。四是强化新型消费对假日经济的支撑力,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假日经济样板,促进实体与“云端”双向赋能,更好满足个性化需求,营造更为便捷、更加安全、更有获得感的新时代假日经济新体验。

以点带面、以时间换空间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后疫情时代的假日经济既体现出经济快速恢复后市场新的消费特点,也彰显了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蕴藏的巨大经济韧性和发展活力。

“我国居民消费已经从过去排浪式、随从性消费已经转向现在的个性化、品质化、定制化、选择性消费了,居民消费事实上完成了从量转向质的变迁,这是消费的大变革、大趋势。”胡敏说。

胡敏认为,遵从这样的消费演化规律,对假日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就是既要提升假日经济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弥补相应的缺失和短板,深度开掘假日市场多层次、多环节、多领域的消费潜能,更要从优化文旅资源配置和制度设计上统筹考量假日经济的政策安排。需要将假日经济放在激发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潜力的宽领域、长周期上统筹设计,能够以点带面、以时间换空间。

“过往以来我们提倡分时段休假、度假制度,就是这样一种制度设计,随着从业者休闲时间日益增多和交通资源日益便捷和丰富,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假日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化设计,既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消费流量引导,又能将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潜能进行有机匹配、精准施策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消费,为经济增长持续增添动力。”胡敏说。

就业制度要和假日制度协调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魏翔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从假日总量、假日结构以及假日的配套政策三个方面谈了他的观点。

“假日的总量问题不是表现在公共假日的总量偏少上,而是我们的一些带薪休假和福利假期,比如说产假、陪产假,还有病假、病事假这些带薪的假期,跟人均GDP相对应的国家相比是偏低的,在这些方面还有调高的余地。”魏翔说。

魏翔表示,经参照世界银行的一些测算方法、多次对我国的假日结构进行测算后,得到了一个结论是:不支持通过黄金周式的集中的休假来安排我国的假日。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及发展阶段还是支持做分散式的休假,这样有助于提高整个经济的劳动生产率,能够减少摩擦成本和交易成本。

“实际上假日制度的设计仅仅是一个部分,更大的部分在于就业制度要和假日制度协调发展。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非固定工作日、弹性工作、灵活就业等将变成非常重要的就业形式。社会的发展需要个体或者劳动者拥有更多的时间自主权,那么在假日制度进行改善的同时,就要大力推广弹性工作制。”魏翔说。(记者 赵姗)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精彩放送:

新闻聚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