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拿手机就开始‘六亲不认’”!尖子班乖小孩也没有逃脱网络游戏
“一拿手机就开始‘六亲不认’”——一位沉迷手机孩子家长的自述
新华社天津2月3日电 题:“一拿手机就开始‘六亲不认’”——一位沉迷手机孩子家长的自述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白佳丽
眼下,各地中小学生的寒假已经开启,受零星散发疫情影响,多地暂停培训机构线下培训和集体活动。面对这个特殊的假期,郑先生的焦虑随之升级。“手机和手游,让我的孩子变了一个人。”电话那头的他难掩愤怒与无奈。
以下为郑先生的自述。
尖子班乖小孩,也没有逃脱网络游戏
我们是三口之家,爱人是大学老师,13岁的儿子小星上初二,就读于北京市朝阳区一所学校的实验班,成绩一向名列前茅,是个很听话的阳光男孩,业余时间喜欢踢足球,也常常和我们去郊游。
疫情之前,我给小星制定了严格的规定,每天使用手机半小时。但疫情发生后,情况改变了。去年2月起,学校开始线上授课,一边是手机一边是电脑,我发现孩子开始玩起了网络游戏。
渐渐地,他开始“失控”。玩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与他沟通也越来越困难。有时候一天玩游戏超过5个小时,将自己关在卧室,也不允许我们进去。一旦我们动一下他的手机,或者限制他玩手机的时间,他就会翻脸。
后来学校恢复上课,不允许带手机入校,于是他每晚6点多回到家,打游戏打到9点多。开学后他对游戏的沉迷虽然有所缓解,但去年11月我发现,他竟然通过我们的微信陆续给自己转了1万多元。
这件事我是这样发现的,学校通常会把作业发到家长群,孩子回到家会通过我的手机查看他的作业,他利用这个时间转钱给自己,而这个钱则用来找游戏代打帮他打游戏。
我发现他先后将钱转给了山东、福建等地的几个游戏代打,随后我与这些游戏代打取得了联系,问他们难道不知道对方是个孩子?游戏代打却说,知道,这样的孩子很多。
我们在家长群里也讨论孩子打游戏的事情,我了解到他们班一共20个男生、20个女生,基本上所有男孩都玩网络游戏,还建了学生游戏群,后来又有社会上的一些人加入,这里面充斥着游戏代打、代练。
这次期末考试,小星的成绩下滑到了班上30多名。
心力交瘁,手游成为亲子关系“杀手”
现在亲子关系到了“冰点”。家人都被折腾得心力交瘁,整个家庭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前些天上完课后,小星从5点多一直打游戏到深夜,可能是打输了,晚上9点多的时候把衣服脱了显得很暴躁,我说很冷啊,他却说不用你管。孩子们沉迷在虚拟世界,很多同班的孩子也有相同的表现,有家长说,有时候孩子打输了,甚至会不吃饭、摔东西。
为了让他不再沉迷网络游戏,这一年来我想过无数办法。开学后,我停过家里的网络,尽量全天候陪在他身边,也减少自己用手机的时间,手机基本调成静音,拿起书本来读书。但是假期一来,网课开始,网络又必须恢复。
我与他谈过很多次,甚至写过4页长的信给他。不打游戏时,我们家就是“父慈子孝”,可是一拿手机就开始“六亲不认”。为此,我甚至已经气得摔过他3个手机了。
去年6月,他又一次打游戏,我问他到底要手机还是要爸妈?他一来气就把手机砸了。之后他开始不吃饭,说不想活了,整个人就像精神失常一样。所幸大概一周后,他慢慢恢复。
紧接着那个暑假,我打算带他远离大城市,回到农村老家。可是他却通过亲戚给的零花钱又买了一部二手手机,开始玩游戏。现在孩子们获得手机的门槛实在太低了,100多元就能买一部二手手机。回老家后,我发现了另一个惊人的事,现在农村小孩,尤其是留守儿童,玩手游更厉害,甚至有孩子因游戏成瘾而退学。
难道就再也没有一方净土?
我和学校沟通过,也常常和家长交流经验。很多家长都说,再不监管手游就要把孩子毁了,可是怎么管?因为这个,已经有家长进行了心理咨询,甚至被气到住了院。
游戏沉迷谁之过?
我问小星,这样的成绩以后怎么办?他说可以打游戏为生。这是我最怕的,游戏把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全扭曲了,让他觉得读书这么累,为什么要读书?虽然学校也教育,但是孩子们并不觉得沉迷游戏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反而以游戏打得好为荣。
之前有家长实在没办法了,为减少孩子打游戏时间,自己花了8000元钱把孩子的游戏账号升到了最高级。可孩子却觉得不是自己打的没成就感,自己又重新打了一遍。
有些游戏上线了防沉迷系统,可是系统却漏洞百出、形同虚设。小星每天能用3个不同的号玩6个小时,一个微信号不行,可以注册第二个,我现在心力交瘁,防不胜防。甚至一些家长发现,有些游戏聊天室还充斥着色情、暴力内容。
面对庞大的未成年用户,游戏开发企业是否也该负责任?
从去年5月起,我给游戏平台拨打了上百次电话,希望他们解决平台漏洞。前两天我继续打这个热线,可直到两天后才打进去,热线一直占线。寒假来了,全国各地投诉电话让他们应接不暇。
首先,微信号、QQ号是不是应该实名认证?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孩子登陆玩游戏,才不会让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其次,聊天室里色情、暴力的聊天内容为何不管理?还有,如果企业做不到监管,能否在晚上10点后就不允许未成年人登录?
但我得到的答案,只有电话那头的抱歉和安慰,并不能解决问题。
寒假又来了,有家长看到孩子放假的消息都在“颤抖”,线下辅导班也暂停了,这个假期,“手机大战”还会继续吗?
相关推荐:
- 从“卡时代”到“码时代”的发展之后:“刷脸”就医结算或迎来“脸时代”
- 扫码点单 疲惫不堪!什么时候吃个饭花样这么多了?
- 手机被陌生人操作转发微信朋友群?积分兑换“奖励”下谁“绑架”了你的微信
- 告别走过场学会真本事! 体美劳成了硬杠杠欲媲美主科
- 北京小客车指标:“弃号”十年内不得参与指标配置 明年或将获得新能源车指标
- 别让偷拍黑产绑架了出行自由!别让住宿住到被人“眼皮底下”
- 口罩元年你获益了吗?直到岁末还在冲刺
- 节日扎堆遇上“前青春期”!如何让亲子关系更“近乎”?
- 国内3岁以下婴幼儿人数超4700万入托率却仅5%左右 你的宝宝谁来带?
- 编写多本手机操作手册!智能手机培训班帮老年人拥抱“数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