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不能成为在线“忽悠” 如何让让育人回归育人的本质?
“不想做数学老师的英语老师不是好演员”,这是网友们讽刺一些在线教育平台编出的段子。近日来,有一位“老师”同时出现在猿辅导、高途课堂、作业帮、清北网校4家在线教育机构投放的广告中,一会儿自称“做了一辈子数学老师”,一会儿又变身“有40年教龄的英语老师”……
这样的广告套路并不新鲜了,如此切换自如的角色横跳,不正是前几年那些“鹤发白须”、口出狂言,出现在各个“神药”广告中的“神医专业户”的翻版吗?令人心寒的是,医学的初衷是救死扶伤,教育的初衷是浇灌灵魂,而在“开局一张嘴,后面全靠编”的虚假广告背后,早有虚假的“神医”毁人身体,今有伪装的“名师”坑害心灵。
2020年是在线教育发展的关键之年,在疫情的催化下,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疫情防控期间,多个在线教育应用的日活跃用户数达到千万以上,在“停课不停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本是一个可喜的讯号,在线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降低学习成本等方面有着重大潜力,数据、算法等的运用为精细化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然而,市场的火爆与资本的涌入激化了行业内部竞争,也催生了急于求成、浮躁盲目的风气,在不少从业者纷纷贪多求快之中,我们看到——
专业方面,虚编资质、无证上岗等现象频频发生;不少项目为仓促上马、削减成本不惜“注水”,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营销方面,“寒假是拉开成绩的转折点”“毁掉孩子的可能就是家长自己”等广告话术贩卖着焦虑,用“毒鸡汤”误导着家长;“49元33节课,再包邮送教辅材料”“19元20节课,另享受价值499元大礼包”等营销套路大打价格战,而一旦预付长期学费则很容易退款难、维权难;虚假广告、夸大其词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收款后却挪作他用,连课程正常运营所需储备经费都不预备,简直是打着教育的幌子,行坑蒙拐骗之实。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并不否认在线教育的市场性与商业性,但教育与一些“短平快”的商品不同,教育之所以“珍贵”,正在于其踏实的思索、经验的沉淀、知识的积累。金玉其外的包装掩盖不了败絮其中的内核,无论如何商业化,教育都离不开良心、真心、责任心。服务是教育的初衷,质量是教育的底线。
从业者的良知“出走”带来了行业的初衷“跑偏”,当在线教育成为了在线“忽悠”,辜负消费者信任、破坏市场生态的结局,只能是害人害己。
吊诡的是,此次共用同一个“群演老师”的4家机构中,有两家参与签署了2019年7家机构共同达成的一个对课程设置、师资、广告宣传、退费办法等方面进行约定的行业“自律公约”。
这警示我们,整治在线教育乱象,离不开相关部门的监管。严格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此前印发的《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对在线教育机构及其广告投放加强监管、严格审查、严惩不贷、形成震慑。
在线教育作为教育行业在互联网时代的新现象,存在着商业化运营的固有弊端,也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检验着我们对于互联网行业监管、治理的力度与态度,也是教育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在线教育乱象是一个“多龙治水”的议题,需要社会各界系统性发力,也需要消费者加强维权意识,提升维权技巧。如此才能让商业回到商业的领地,让育人回归育人的本质,让在线教育重拾初心。
相关推荐:
- 人脸识别日益普及滥用问题引关注 这些传言你相信了吗?
- 新时代呼唤“非标准人才”!数智时代人才标准如何更精准
- 每天加班太累?勇敢一点,让我们治愈“不想上班”
- 新的一年你充电了吗?新的一年早点睡,能减脂增肌、皮肤变好、头发变多……
- 学生每人会一种乐器 这所大山里的“摇滚学校”只有108个学生
- 过去四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逾251万 学成回国者达201.3万人占比近八成
- 扫码点单 疲惫不堪!什么时候吃个饭花样这么多了?
- 手机被陌生人操作转发微信朋友群?积分兑换“奖励”下谁“绑架”了你的微信
- 告别走过场学会真本事! 体美劳成了硬杠杠欲媲美主科
- 北京小客车指标:“弃号”十年内不得参与指标配置 明年或将获得新能源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