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缘分婚姻”到“爱情婚姻”!年轻人是否真的不再向往爱情了?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2020年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青年有担当、不怕苦,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昂扬向上的良好风貌,赢得全社会点赞。如今的青年人主体逐渐变为“90后”“95后”甚至“00后”,当年人们口中的“小公主”“小皇帝”们开始在社会上崭露头角,绽放光芒。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和使命。当代青年更有主见,更加独立,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影响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世界。本报今起推出“中国青年观察”系列报道,与您一起领略新时代的青春风采。
“是手机不好玩还是剧不好追?为什么一定要谈恋爱?”“我不想恋爱,只想赚钱”“不谈恋爱就没有烦恼”……对于恋爱,经常有年轻人在网上放出这样的“狠话”。不少人因此发出“是什么杀死了年轻人的爱情?”“现在的年轻人还会恋爱吗?”等疑问,年轻人的婚恋观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正在重塑青年人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比起上一辈,如今的青年对待婚恋的态度有哪些变化?择偶时更看重精神契合还是物质条件?年轻人是否真的不再向往爱情了?
记者调查发现,青年人对于婚恋的认知正处于新旧观念的交叠之中,开放与保守并存,不同的婚恋观念相互交错碰撞,折射着年轻一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缘分婚姻”到“爱情婚姻”
“都快三十了,还没对象吗?”“什么时候结婚啊?”“差不多就行了,别挑那么细”……逢年过节,回乡探亲的年轻人总会收到来自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问候”。
然而,逐渐成熟的“90后”“95后”们,面对“催婚大军”的热情关心,却常常不为所动。民政部数据显示,自2013年开始,全国结婚率逐年下降,2019年只有6.6‰,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结婚率越低。
“如果遇到那个对的人,就恋爱结婚;如果一直没遇见,一个人有何不可?”谈起爱情和婚姻,“90后”男孩小郝表现得很“佛系”。一直没有谈过恋爱的他,觉得遇到理想的爱情是小概率事件,“在父母要求的年龄段结婚,可能有些困难。”
“爱情需要运气。”女孩小树发出了和小郝同样的感叹。学生时代的她曾经遇到过以为对的人,最终却没能走下去。参加工作后也遇到过喜欢自己的,但小树迟迟无法心动。
进入27岁,小树变得更成熟理智,“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但不会强求了。”现在的她正在积极提升自己,“如果找不到想让我走入婚姻的人,就把自己修炼得更强大吧。”
持类似观点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七成的年轻人不认为“人的一生中必须结婚”,超过半数的坚持“只有遇到喜欢的人才会结婚”。
年轻人的婚恋观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为我们引入了两个概念:过去社会强调家庭利益,个体的生存主要依附于家庭,婚姻的意义主要是传宗接代,因此过去的婚姻多为“缘分婚姻”;而当代社会更重视个体利益,人们追求的不再是生存而是生活得更好,婚姻的意义主要是实现个人幸福,因此现代社会的婚姻被称作“爱情婚姻”。“这是由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发展决定的。”
“人们不是必须结婚才能幸福,于是婚姻变成了一种选择。年轻人会衡量,到底是结婚快乐还是单身快乐。如果结婚不能让他幸福,那他就未必想要婚姻。”沈奕斐说。
在心理观察员周若愚看来,现在年轻人不愿进入婚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年轻人压力较大。“如果生了孩子,就要更多考虑孩子的抚养、教育、住房等事情,生活质量可能有所下降。相比之下,一个人生活反而更舒坦。”周若愚说。
相亲容易,合得来难
虽然与“人生一定要结婚”的传统婚恋观不同,但当代青年对相亲等传统婚恋形式的接受度并不低。多位受访者表示,自己有过相亲经历。
去年结婚的小侯就是通过相亲遇到了现在的妻子。“当时没想太多,就觉得去交个朋友也挺好的,没想到见面发现两个人挺聊得来,慢慢地就在一起了。”
但对于传统“门当户对”的择偶标准,当代青年有着不同的看法。2020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95后”社交观念与社交关系调查报告》显示,在择偶方面,青年人群最在意自由婚恋因素,如“性格合得来”“个人品质”等。最不在意传统礼俗规约因素,如“门当户对”和“家人/亲友的意见”。
“95后”女孩雨田告诉记者,家里曾经给自己介绍过一个外在条件不错的相亲对象,学历、工作、家庭都比较“搭”,但总是感觉话不投机。“见面时我穿了高跟鞋走不快,对方一直在前面走,完全没有要等我的意思,后来我就再也没有见他。”雨田说。
“95后”男孩小杰也跟记者分享了自己的相亲经历:“我们两家父母很熟,就撮合我俩在一起,周围的人都觉得很合适,可是我俩始终不来电。”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注重与另一半“合得来”。“所谓‘合得来’,就是两个人能找到和谐的情感相处模式,这样才能长久。”周若愚分析。
有的青年认为,成长经历相似更容易“合得来”。近日“985相亲局”就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很多“985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找与自己学历相同的对象。
参加过“985相亲局”的小树认为,学历虽然不与人品划等号,但跟成长经历和见识挂钩,学历接近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遇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而在同样毕业于“985高校”的小郝看来,“有趣的灵魂”更重要,“只要对方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两个人可以有精神上的交流,是不是‘985高校’毕业的并不重要。”
现代社会生活的不稳定性和经济压力也给年轻人的婚恋观造成影响。《“95后”社交观念与社交关系调查报告》显示,在结婚原因方面,“95后”最希望的结婚理由是“因为爱情”,然而仅有15%的“95后”愿意为爱情放弃面包和金钱。可见,青年人追求爱情,但依然需要有现实的物质基础,对“月亮”或“六便士”的选择不愿走极端。
雨田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不一定有房有车,但至少有稳定的收入。“如果两个人组建家庭后反而过得更窘迫,那结婚又有什么意义呢?”她说。
“好的感情是不断磨合出来的”
一段时间以来,作为一项有偿情感体验类服务,“虚拟恋人”出现在各类网络平台,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陪伴聊天、当一日情侣、陪玩游戏、温柔哄睡等,“虚拟恋人”正成为当下不少青年热衷的网络消费方式之一。
体验过“虚拟恋人”服务的小王介绍,自己找虚拟恋人主要是因为现实中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想体验恋爱的感觉。“虽然两个人没有面对面接触,但心灵上的交流让人很满足,有时候确实能感受到温暖和鼓励。”
在沈奕斐看来,“虚拟恋人”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为年轻人不知道如何去处理亲密关系。
“今天,大家在爱情中追求自我呈现的同时,又不希望自我在两性关系中受影响。但问题在于,亲密关系意味着两个人一起建立‘我们’的概念,想要自我不受任何影响,是很难的。”沈奕斐表示,“虚拟恋人恰恰可以保留自我,同时减少了不确定的风险。”
不过,“虚拟恋人”毕竟是不真实的,无法取代真正的情感。那么,年轻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爱情和婚姻呢?
沈奕斐在自己开设的《社会学爱情思维课》里建议单身青年不要一味追求遇到“Mr Right”,而是要用排除逻辑,重新审视周围,寻找与自己适合的人。
“好的感情是不断磨合出来的,年轻人对待爱情和婚姻不能太理想化,应该多去尝试,了解什么样的人适合自己。”周若愚说。
除了青年自身的努力,社会也应该积极引导,帮助青年更好地处理亲密关系。比如,鼓励学科专家如心理医生、学者多去指导,向青年传达正确的心理和情感知识,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两性相处模式。
在周若愚看来,现代社会过于重视下一代的培养,希望社会能给家长减少压力,让青年少一些对结婚生子的疑虑甚至恐惧;同时,父母对年轻人的婚恋态度应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干预。
- 人脸识别日益普及滥用问题引关注 这些传言你相信了吗?
- 新时代呼唤“非标准人才”!数智时代人才标准如何更精准
- 每天加班太累?勇敢一点,让我们治愈“不想上班”
- 新的一年你充电了吗?新的一年早点睡,能减脂增肌、皮肤变好、头发变多……
- 学生每人会一种乐器 这所大山里的“摇滚学校”只有108个学生
- 过去四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逾251万 学成回国者达201.3万人占比近八成
- 扫码点单 疲惫不堪!什么时候吃个饭花样这么多了?
- 手机被陌生人操作转发微信朋友群?积分兑换“奖励”下谁“绑架”了你的微信
- 告别走过场学会真本事! 体美劳成了硬杠杠欲媲美主科
- 北京小客车指标:“弃号”十年内不得参与指标配置 明年或将获得新能源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