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电话:
您的当前位置: > 旅游 > > 正文

《再会长江》:又见细水长流的全景中国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24-05-24 17:55:00

日本籍导演竹内亮(右)的镜头不仅拍下了长江的壮美风光,更有沿岸多民族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和动人故事。 制图:张继

■文汇报实习生 臧韵杰 记者 王 彦

从长江溯流而上,跨越6300公里的锦绣山河,纪录电影《再会长江》见证沿岸居民的生活变迁,波澜壮阔又细水长流的全景画卷徐徐展开。片尾,导演竹内亮终于弥补了十年前未能拍摄到“长江源头的第一滴水”的遗憾——再会长江,再会故人,也再会中国。


(资料图)

前晚上海影城千人厅早早地满座了,日本导演竹内亮一句“没想到有这么多人”的惊叹,赢得全场热烈掌声和欢呼,片中主人公之一美丽的藏族姑娘茨姆更是激动得泪洒现场,“上海对我来说,有太特殊的意义”。《看不见的顶峰》《地球:神奇的一天》的导演范立欣也来到现场,中日两位著名纪录片导演对创作理念和拍摄经验进行交流。范立欣表示自己在观影中“三度落泪”,盛赞竹内亮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记录长江沿岸多个人物十年间前后的变化,展现出宏观语境下普通人的生活变迁和情感故事,“以时间为标尺,记录整个时代和身处时代中的个体与空间变化的拍摄方式,非常高级”。

十年再回首,还世界一个更加现代而真实的中国

作为一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日本籍导演,竹内亮的镜头不仅拍下了长江的壮美风光,更有沿岸多民族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和动人故事,用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直抵人心的真实感触,向世人呈现出一个既波澜壮阔又细水长流的全景中国。

《再会长江》此前在日本上映时,创下了日本文艺片票房排行榜第一名的出色成绩,不少日本观众都为影片中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发展变迁的全新视角所吸引,被多家日本主流媒体集中报道。影片使世界认识到一个更加现代而真实的中国,不仅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更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具有重要的文化影响与意义。

相比十年前创作的《长江天地大纪行》,竹内导演再拍长江时难免有“物非人也非”的感受。十年的社会变迁印刻在每一个主人公的身上。变化是可喜的,如经过十年的环境治理,长江水变得更清澈;大坝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发电防洪,方便了船运和出行;过去闭塞的贫困山村变成了白墙高瓦的新农村;重庆运输行李的挑夫正在成为中国最后一代的“棒棒”。变化也是可叹的,比如伴随江河治理有的村落难觅踪迹,祖辈们的故乡痕迹和青春梦想随风而逝……

介入式拍摄,讲述温暖动人的故事

在大多数的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导演往往被要求作为一个“旁观者”,尽力避免介入被拍摄者的生活。然而在《再会长江》中,定居中国、如今已经能讲一口流利汉语的竹内亮以自己为线索,打破纪录片的常规,直接闯入镜头。

从拍摄角度,竹内导演有自己的考虑:“普通人会恐惧镜头,但如果我也进入镜头和原本被镜头对准的人交谈,那么他们就会更加自然。”他认为:“其实拍摄过程中不管导演是否出镜,干涉被拍摄者都无法避免,既然已经形成干涉,不如就做到底。”

茨姆的故事就是如此。十年前的香格里拉纳帕海景区,只有17岁的茨姆怀抱着小羊羔,羞涩地询问每一位到来的游客要不要和小羊拍照。当竹内亮听说茨姆从未出过远门,他不顾摄制组内的多人反对,决定带茨姆一家去“长江尽头、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上海”看一看。十年过后,当竹内亮再次找到茨姆,她已成为落落大方的香格里拉民宿老板,成功实现了自己当年的理想。

范立欣的话也道出了不少观众的感受:“在看到这一段时,我不禁会想,假如竹内亮当时没有带茨姆去上海,她的生活轨迹会是怎么样的?”平行时空中茨姆的人生轨迹无人知晓,纪录片是否应该干涉被拍摄者的生活也仁者见仁,但可以肯定的是,《再会长江》引发了创作者和广大观众对人文命题的思考和讨论,这或许才是影片真正的贡献。

导演对于纪录片的拍摄对象来说是外来者,而一位来自日本的导演对长江和沿岸人民来说更是外来者。但正是这种外来者的身份使竹内亮有了更加明确的旁观者的视角,带领观众跳脱出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打破惯有的思维模式,更纯粹地与片中人物共情。

路演最后,幽默风趣的导演面对千人场观众大声喊话:“听说中国电影前三天的票房很重要,支持纪录片的朋友们记得5月24日公映时一定要带着朋友来二刷啊。”导演的妻子、电影的制片人赵萍说,相信这部充满温暖与泪水的纪录电影可以感动到更多人。

责任编辑:

标签:

相关推荐:

精彩放送:

新闻聚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