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电话:
您的当前位置: > 旅游 > > 正文

石家庄要打造“摇滚之城”:一座城市的悲歌与倔强

来源:易水文旅 时间:2023-07-27 17:19:15

近段时间,石家庄官宣要打造中国“摇滚之城”。如果成功,此举对于推动文旅产业的作用不言而喻。

石家庄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就表示,他们将多措并举,实现摇滚元素遍布全城、摇滚影像随处可见、摇滚话题热度不断,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和深度共鸣,大力营造石家庄“Rock Home Town”中国摇滚之城浓厚社会氛围,把石家庄打造成集音乐、娱乐、美食、旅游于一体的魅力之城。


(相关资料图)

然而,作为一个老摇滚迷,我的心情首先是“愤怒”:“摇滚之城”是能够“打造”出来的吗?石家庄曾经确实是乐迷心中真正的摇滚之城,但后来怎么衰落下去的,当地心里没点数吗?

冷静下来之后,看看石家庄的境遇以及当地自嘲式的宣传文案后,我的心情变成了“同情”。这更大可能是一个资源匮乏、发展乏力的城市,在拼命抓住一切所能抓住的稻草,去博一个未知的重新崛起的机会,当地不可谓不努力。这样陷入挣扎中的城市,何止石家庄一个?

再想一想,我又觉得“心酸”。如今,当地主事者做这件事确实有魄力也有文化,但这么多年过去了,这才想起回头搞摇滚?摇滚乐早已成为边缘化的音乐,石家庄市民知道自己的城市为什么被称为摇滚之城吗?如今反复被提及的当地两本摇滚传奇杂志,有多少人真正看过?办一些演出、搞一些快闪、拍一些视频,真的能带来文化与城市的复兴吗?摇滚乐骨子里自带的锋芒和反叛主流特质,能在省会城市被“包容”或者“适合”吗?

这一场喧哗与躁动,关于大众消费,关于文旅产业,关于网红城市,关于怀旧、经济、营销、流量……但大概率与摇滚乐无关。

石(Rock)家(Home)庄 (Town),这次真要“摇”起来吗

天空一声巨响,一本杂志闪亮登场。1987年,号称“中国摇滚第一刊”——《通俗歌曲》在石家庄创刊。

当时,很多文艺青年的“圣经”还是福柯、哈贝马斯、凯鲁亚克、金斯伯格,特爱干的事是在那时还遍地开花的小音像店里淘盗版CD。《通俗歌曲》的内容以介绍欧美摇滚乐为主,而且每期都附赠一张精选的CD。

很多同好的小镇青年正是通过这边杂志,知道了从未听过名字的乐队,耳目一新的音乐形式,满足了他们到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去燃烧无处安放的青春激情,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这本创刊于石家庄的杂志,其实是“体制内”的。它的主管单位当时是河北省艺术研究所,现在改名为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如今是隶属于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事业单位。这一“出身”使得它的内容开放、前沿但并不极端,更加注重丰富性和思想性,像一扇open的世界之窗,多彩而有力量。

相比之下,另一本同样诞生于石家庄的摇滚杂志《我爱摇滚乐》则地下色彩更浓,内容也更“野”一点。不过,两本杂志是有渊源的,《我爱摇滚乐》的创始人原本是《通俗歌曲》的编辑,两本杂志都采取书+CD的模式,在那个纸媒的黄金年代,每个月占据街角报刊亭的突出位置,用文字和声音俘虏了大批乐迷的心。

那时的石家庄,是乐迷心中真正的“摇滚之城”。没有也不需要官方的“打造”,靠的是这两本杂志为代表的文化力量所塑造的精神家园,吸引了很多热血青年心驰神往。

一个好朋友小甲就曾跟我讲过他的经历。在一个无聊又躁动的夏天,他逃课坐上了去石家庄的火车,就为了看看《通俗歌曲》杂志社啥样。那是真正的穷游,也是一趟朝圣之旅。

小甲坐了一天的绿皮车,在一个同学亲戚所开小饭店的杂货间,将就睡了一夜,第二天七转八转才摸索到了杂志社。推开了编辑部的门,每位编辑坐在自己的格子间里,每个格子间都贴满了摇滚乐队的海报和相关物品。一位很斯文、戴着眼镜的男编辑接待了他,名字记不清了,也忘了说了些什么。大概是他磕磕绊绊表达了对杂志的喜爱,编辑大多数时候在微笑着聆听,非常谦和儒雅。那时正好是他们快要下班的时候,于是,那位编辑主动提出带他去附近的一家唱片店逛逛,从经典摇滚到最新的乐队应有尽有,而且全是正版CD。

多年后,好几次,我想起了那位朋友的经历,也想去石家庄看看《通俗歌曲》杂志社,但一直因为各种事情没能成行,可能我缺少的是小甲奋不顾身的勇气。

2015年左右,《我爱摇滚乐》停刊。2018年1月10日,《通俗歌曲》官方微博发布了一篇题为《珍重,再见!》的公告,宣布停刊。

那份公告里说,根据河北省“一问责、八清理”的工作要求,杂志社需注销企业性质,暂时休刊,编辑部全员解除劳动合同。“尽管不同于停刊,但是在与主管人员的会议上,我们被告知以后就算复刊,也仅将作为艺术研究所的内部刊物,不会对外发行,也不会再做关于摇滚乐的内容”。

事实上,除了少部分忠实读者,估计很少人注意到了这份公告。我也是很多年没有看那本杂志了。这份曾经影响力巨大的杂志,就这样悄然消失了。

我不知道,石家庄是否曾为这两份杂志的消失感到可惜。

但我知道,属于摇滚乐的黄金时代过去了。也可能,属于石家庄的文化黄金时代也过去了。

一个城市的悲歌与倔强

如果为石家庄这座城市写一首主题歌,可能并不会是一首摇滚歌曲。甚至,很难找到真正的“主题”。

这里一直被称为中国存在感最低的省会,即使在省内,也是“经济不如唐山,文化不如保定,历史不如邯郸”。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仅仅由于交通枢纽地位,从一个小村庄迅速发展成大都市,在工业化带来一度繁华之后,在新世纪迅速遭遇发展尴尬。由于靠近北京,巨大的虹吸效应使她留不住人才。缺乏产业,没有特色,甚至因为众多模仿世界地标的建筑被戏称为“国际庄”。

缺乏鲜明的特色,一直让石家庄城市形象的塑造找不到合适的抓手。

石家庄因交通而崛起,曾被称为整个中国的“十字路口”。但随着国内现代化交通网络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高铁网络的普及,石家庄的交通枢纽地位已大不如昔。因此,从“交通”的角度去塑造城市形象是行不通的。

石家庄最为人所知的旅游资源是西柏坡和正定古城。

去年,石家庄曾搞了一次城市宣传语征集活动,最后评出20条获奖作品。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到优秀奖的20条标语中,有12条都围绕着西柏坡或正定古城,其他还有5条提到“红色圣地”“赶考出发地”等。红色文化和古城文化,似乎是石家庄最主要的标签了。

但问题是,西柏坡和正定古城都是“自洽”型的旅游景区,跟“石家庄”这个名称的关系不大。说到西柏坡或正定古城,很少有人会说“石家庄西柏坡”或“石家庄正定古城”。它们不需要石家庄的标签,反而,石家庄在构建旅游品牌形象方面需要去跟它们“套近乎”。

另一个问题是,众所周知,现在塑造城市形象的最重要目的之一是带动大众消费。但红色旅游的受众有限,也不适合搞过于商业化的消费形式;古城文化消费则局限在古城范围内,而对更大范围的石家庄市区和其他市域来说,基本没有任何古城文化的资源,也不可能做到全域的延伸,无法共享古城的文旅市场。

石家庄其他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如赵州桥、燕赵故地、太行山、赵云故里等,都很分散,也不是特别突出。现代化的工业资源,如华北制药,也不适合带动大众消费。

在无牌可出的压力下,再加上淄博“另辟蹊径”的网红道路示范效应,石家庄官方或许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才不得已冒险选择了“摇滚之城”这条路。

说“冒险”,是因为摇滚乐并不是一种适合由官方来“背书”的文化形式。这种起源于黑人布鲁斯音乐的现代音乐形式,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从一开始就把反叛主流作为自己的标签。

摇滚乐的内核是“解构”,而不是“塑造”,所以它是不可能被“打造”出来的。摇滚乐又往往以惊世骇俗、剑走偏锋为动力,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风险,放到越来越严肃的社会氛围中可能更不合适。

即使是在摇滚乐相对发达的北京、西安等城市,基本也未让摇滚乐进入主流文化圈层。况且是在石家庄这样以红色文化见长的地方。

但音乐及其延伸出的音乐节等消费模式,确实是一种很具吸引力的大众文化形式。尤其是近些年来,各地音乐节遍地开花,虽然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倾向,但对当地消费市场仍具有可观的带动效应,难免让人心动。

何况,石家庄在摇滚音乐方面确实具有一定的基础。除了那两本已经烟消云散的杂志,也拥有万能青年旅店等一批本土乐队,以及盘尼西林乐队主唱张哲轩等一些摇滚乐手。

有一点必须值得肯定,当前形势下做这样的探索,石家庄相关主事者以及相关部门勇气可嘉、诚意满满,而努力对音乐、娱乐、美食、旅游等进行连接和交融,更是能感受到其干事热情,甚至对城市的热爱。

2021年石家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打造Rock Home Town为独特品牌的现代音乐新时尚”。也是那一年,万能青年旅店乐队贝斯手姬赓成为石家庄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每月享受500元的专家岗位工作津贴,原因是他和乐队的巨大影响力为推广石家庄作出了贡献。

今年3月,石家庄市委宣传部还组织召开了“石家庄摇滚音乐调研会”,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与多个摇滚乐手一起讨论打造“摇滚之城”的相关事宜。他们的合影留念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甚至被网友称为“魔幻现实”。

这显示出人们对石家庄此举的矛盾心情。一方面,对官方的认真态度和创新勇气表示惊叹,另一方面,也忍不住怀疑这种勇气的限度。

通过种种迹象可以看出,石家庄官方一方面希望享受到“摇滚之城”所带来的传播效应和音乐演出带动消费的利好以及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也在尽量回避一切敏感的因素。

比如,石家庄的摇滚地位是靠两本摇滚杂志撑起来的,但在打造“摇滚之城”的一系列举措中,没有一点关于这两本杂志的动作。要知道,《通俗歌曲》其实一直并未正式停刊。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官网的“单位简介”中,还写着“我所主办了两种艺术刊物《大舞台》和《通俗歌曲》”。对于真正的乐迷来说,如果石家庄能让《通俗歌曲》复刊,那才算是真正的“摇滚之城”。但显然,希望渺茫。

再比如,在官方所发布的摇滚音乐演出目录里,基本都是在草坪绿地、商业综合体,甚至地铁车厢这样的公共场合,其目的更多是营造一种休闲的氛围,以音乐为背景促进消费。而真正有利于摇滚乐发展的,则是规范的演出场所和音乐节。但演出季的计划里,既缺乏有号召力的音乐节,也缺乏真正有影响力的大牌乐队。

官方似乎并没有从长远培育摇滚乐发展的打算,而只是把它当成一种符号,作为城市的标签和消费引流的工具。这种不纯粹其实会带来许多隐患。

日前,石家庄某乐队成员在livehouse的演出中当众脱裤子,被指低俗。这件事平时可能根本就不会被人关注,但恰逢石家庄正在举行“摇滚之城”音乐演出季,于是这件事上了热搜。石家庄文旅部门不得不出面解释,说该乐队不属于官方邀请的乐队。事情的后续是,涉事歌手被行政拘留,演出场所被责令停业整顿并罚款20万元。

石家庄官方在这件事上其实很被动。硬把一种非主流文化拉到主流的聚光灯下,这种事就不可避免。政府部门可以解释这不是“官方”乐队。但你打出的招牌是“摇滚之城”,而不是“经官方内容审查后的摇滚之城”。这个问题怎么破解,需要石家庄好好去思考。

不管如何,只要是努力探索发展之道的,都应允许“试错”。

不止一个石家庄

我其实很理解和同情石家庄。这是一条冒险的路,但勇于去做、去改变,已经相当不易。

河北文旅厅的官方视频号发布了一则宣传片,起名叫《杀不死的石家庄》。名字来源于石家庄本土乐队万能青年旅店的著名歌曲《杀死那个石家庄人》。这首歌描述了一个平凡而沉闷的石家庄家庭,时间沉默,内心黯淡,“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厦崩塌”。崩塌的,也许曾是人们对这座城市的信心。

现在,石家庄试图努力去找回人们对这座城市的信心和关注。但“杀不死”还远远不够,需要找到一条合适的路,活下去,活得好。

像石家庄这样的城市,在国内太多太多。没有优质的资源禀赋,没有有效的发展抓手,要么泯然无闻,要么剑走偏锋。曾经,城市宣传口号之争可以搞出“一座叫春的城市”,名人故里之争可以争到“西门庆故里”,这些为搏出位、赚眼球而选择的剑走偏锋的做法,在当前的发展周期可能需要更多的“掂量”。

城市形象的塑造其实是一项相当艰难的事情,要有资源、有策划,有时还需要点运气。淄博烧烤的崛起,其实一开始也是偶然的契机,是多年在其他领域精心栽培无果后,“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但当地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会,后续通过一系列举措促成了一座网红城市的诞生。

在网红城市的示范效应下,更多的城市在纠结与挣扎。文旅局长们被迫各出奇招,人长得帅,戏演得好抑或尬,也或者就是单纯地展示一套套华丽的服饰,当然也有沉下去在直播间里喊“123上链接”。但到头来,真正能给城市带来长远发展的,又有几个成功案例呢?

城市需要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气质,而不是凭空镀上一层在互联网时代更易被识别的标签。这种气质应该来自民间,是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是依旧鲜活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是随随便便citywalk就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这样的城市形象才立得住、行得远。

祝福石家庄,找到一首真正属于自己的城市之歌。

责任编辑:

标签:

相关推荐:

精彩放送:

新闻聚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