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电话:
您的当前位置: > 产业 > > 正文

真挚的感情 醇厚的友谊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3-08-29 16:25:33

真挚的感情 醇厚的友谊

图片从上到下依次为:

1963年,少年卡夫雷拉(左一)与家人游览长城;

2010年,卡夫雷拉(左)与加西亚·马尔克斯;

2001年,卡夫雷拉在拍摄电影。

以上图片均为塞尔希奥·卡夫雷拉提供

1963年,13岁的塞尔希奥·卡夫雷拉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他当时不会想到,在随后的60年里,自己的人生将与这个东方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光荏苒,从哥伦比亚到中国,卡夫雷拉八度往返;时过境迁,他一次次重温着甫抵中国时感受到的友谊与热情。这些真挚又深刻的情感,连同他意气风发的少年时光一起,清晰如昨,在北京2023年立秋后的一个傍晚被一一讲述。

青春时光 中国岁月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卡夫雷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北京度过的岁月。13岁时,他和妹妹从哥伦比亚麦德林来到北京,就读于崇文小学,在这里完成四、五年级的学业。卡夫雷拉的父母在北京工作,他和妹妹入乡随俗,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住8人一间的学生宿舍,冬天在墙根垒好一排排冬储大白菜,这些与哥伦比亚迥然不同的烟火日常令他至今念念不忘。他饶有兴致地回忆起1966年的期末考试作文题目《我是五星红旗下长大的人》,“文章写得很漂亮,虽然我没有在五星红旗下长大,但‘五星红旗’对我的影响很深,很正面!”

脚踏实地、深入民众,是中国对卡夫雷拉延续一生的影响。他曾与另外5名外国青年一起,在北京一家制造工厂工作了一段时间,与中国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段亲密无间的工作经历使他与大家建立起同志般的友谊,更使他切身感受到中国人的勤劳与善良。

1973年,回到哥伦比亚2年后,卡夫雷拉再次来到中国,在北京学习哲学和电影拍摄。父亲是一名戏剧和电视剧导演,对于戏剧艺术,他从小耳濡目染。9岁时,阿姨赠送的一台相机令他学会用镜头记录生活。年岁渐长,他给未来定下方向:成为一名电影导演。大学期间,卡夫雷拉将理想付诸实践,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北京漫步》,也许有些业余,却寄托着一颗年轻的滚烫心灵。

卡夫雷拉说,在中国度过的青少年时光深深影响着他的思维方式和艺术创作。“在中国,我不仅学会凡事‘预则立’,还要自律”。如果说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令卡夫雷拉远赴英国,在伦敦电影学院完成专业课程,那么长远的规划能力和优秀的自律精神,则支持他完成一部部电影的拍摄工作,获得一个个重要的国际奖项,直至成为哥伦比亚乃至世界知名的导演。多年后,当卡夫雷拉带着自己拍摄的作品回到伦敦电影学院参加电影节时才发现,他是同级学生里唯一一个真正拍出电影的人。

传奇导演 踏足政坛

人们往往好奇,卡夫雷拉为何要从电影导演“转型”为哥伦比亚驻华大使?他于1993年拍摄的电影《蜗牛的策略》在国际上广受赞誉,曾经荣获1994年柏林电影节新电影论坛特别荣誉奖,至今依然是哥伦比亚最为流行的电影之一。在这部影片中,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蜗牛的策略》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展现了底层民众寻回尊严的漫漫长路。左翼思想、民众视角、底层关怀,无一不展现出卡夫雷拉关注现实、渴望为民众发声的创作理念。这种理念源于他对哥伦比亚现实生活的观察,也汲取自他在中国的生活经验,并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国对拉丁美洲左翼文艺实践的深远影响。

在手执导筒与光影为伴的同时,卡夫雷拉从未停止关注哥伦比亚的社会现实,并逐渐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1998年,他当选为哥伦比亚议会副主席。1999年,他再次来到中国。“那时我的中文比现在流利得多”,卡夫雷拉笑着说。这当然是一种自谦。漫长的光阴并未冲淡他记忆深处的中文字句,时光的淘洗令往昔岁月愈发熠熠生辉:在阵阵蝉鸣声中,他的讲述如同娓娓道来的旧时电影,一幕幕画面真挚动人。

因为政治理念关系,2000年,卡夫雷拉离开哥伦比亚,来到西班牙,继续导演工作,在20多年的时间里相继拍摄了《失败是方法问题》《所有人都离开》等影片,并将艺术探索的触角延伸至戏剧和歌剧领域。2022年8月,卡夫雷拉正埋首于歌剧《爱之甘醇》的导演工作,哥伦比亚外交部长来电,希望他出任哥伦比亚驻华大使。那一刻,卡夫雷拉说,他很惊讶。思考过后,他决定如约完成歌剧的导演工作,出任哥伦比亚驻华大使。他至今保留着这部“卡夫雷拉版”《爱之甘醇》的歌剧海报,这是意大利音乐家多尼采蒂的经典作品,海报上的女演员来自哥伦比亚瓦尤土著族群,造型也有着鲜明的拉丁美洲印记。卡夫雷拉说,这是他将欧洲歌剧艺术与拉美文化相融合的一次尝试。

就这样,今年3月,卡夫雷拉以大使身份回到被他称作“第二故乡”的中国。被问及今日之中国与他初抵时发生了哪些变化,卡夫雷拉说,要用“巨大”两个字来形容: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科技水平飞速发展,文艺创作百花齐放。在风起云涌的变化中,他感到,中国人民的友好热情和爱国主义精神没有变,澎湃依旧,炽热依然,令他一次次重温着半个多世纪前的悸动与感动。

履新大使 再续友谊

1928年,哥伦比亚诗人吉列尔莫·巴伦西亚将法国人翻译的唐诗集《玉笛》翻译成西班牙语,改名为《震旦集》,这是中国古诗最早的集中性西语译作。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拉丁美洲集中涌现一批杰出作家与优秀作品,其中,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渊源颇深。莫言说,我在1984年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心情就像当年马尔克斯在巴黎读到了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样: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

文学犹如桥梁,令身处地球两端的哥伦比亚与中国在近100年的岁月中相互凝望,彼此倾慕。卡夫雷拉说,自己读过一些当代中国作家的小说,2015年莫言到访哥伦比亚时与他有过短暂的交谈。卡夫雷拉热爱文学,曾在多年前与马尔克斯一同工作,他希望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在哥伦比亚译介出版,也希望中国读者通过书籍看到更为多元丰富的哥伦比亚。

今年6月,卡夫雷拉来到四川外国语大学交流座谈,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外,他还向同学们推荐了哥伦比亚作家阿尔瓦罗·穆蒂斯及其长篇小说《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并与西语学院的同学们朗读了这部作品的开篇部分。读书声中,作家笔下的鲜活场景如在眼前,拉丁美洲文化的动人画面徐徐展卷。8月25日是穆蒂斯百年诞辰,在这一天,卡夫雷拉出席了这位哥伦比亚作家的短篇小说集《海洋与大地的故事》和诗集《拒绝所有的岸》首发式,与中国学者共话绚丽多彩的哥伦比亚文学景观。

电影,依旧是卡夫雷拉交谈中的关键词。2015年,他来到北京参加哥伦比亚驻华大使馆和塞万提斯学院举办、中国电影资料馆和上海电影集团参与的电影回顾展,放映了6部他拍摄的作品。卡夫雷拉对中国电影关注颇多,张艺谋、陈凯歌,《红高粱》、《英雄》与《霸王别姬》,是他喜爱的导演和作品。谈及中国电影在哥伦比亚的播映情况,他认为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美国电影占据了全球电影市场的太多份额”。他也希望推动更多哥伦比亚电影走进中国大银幕,渴望以亲身经历鼓励、帮助更多哥伦比亚电影人来华拍摄交流,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绽放灵感,创作出打动人心的电影作品。

出任哥伦比亚驻华大使后,卡夫雷拉步履不停。5月,他出席了在湖南长沙举行的2023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长沙香山旅游峰会开幕式,介绍哥伦比亚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做法;他参加了在云南大理举办的2023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并在演讲中表示,哥伦比亚和中国都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两国将在这方面开展更多探索与合作。6月,他到访重庆,走进当地广播电台的全媒体直播间,介绍哥伦比亚文化风情,分享旅游信息。7月,他来到贵州贵阳出席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肯定了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方面做出的诸多努力……卡夫雷拉说,他对中国怀有深厚情谊,希望推动哥中之间的经济往来与人文交流不断发展,希望有更多中国朋友走进哥伦比亚、认识哥伦比亚。回顾他几个月间的中国足迹,正是这一心愿的生动注解。

白驹过隙,60年时光在卡夫雷拉的讲述中仿佛弹指一挥间,这些历历在目的人生过往镌刻着时代的痕迹,沉淀出友谊的醇厚。作为哥中友谊的见证者,身为哥伦比亚驻华大使的卡夫雷拉正用切身行动与切实努力令这份友谊醇厚绵长,历久弥新。

(王佳可 本报记者王骁波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

标签: 卡夫雷拉 哥伦比亚 中国 电影 北京

精彩放送:

新闻聚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