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严控光伏制造业:“23%”电池效率门槛会拦住谁?
在平价上网尚未完全到来之际,光伏制造企业必须先跨过更为严格的门槛。
2020年5月29日,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0年本)》(征求意见稿),要求新增单晶电池片转换效率需大于23%。
上述文件还指出,新增产能需满足多晶电池片转换效率不低于20%, 多晶组件转换效率不低于17.8%,单晶组件转换效率不低于20%。
这意味着,在电池新产能投放上,光伏公司只能投PERC+,TOPCon,HIT等新技术,光伏技术路线从P型向N型升级有望启动下一轮技术变革。
在这些新技术路线的冲击下,从2015年开始产业化,并在近两年逐渐成为行业主流的PERC技术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PERC会退出历史舞台吗?新技术何时能够实现逆袭?中国光伏产业电池技术未来发展将何去何从?
23%效率门槛
与《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相比,本轮意见针对电池片的效率、组件的效率、硅片端的拉棒能耗要求均有明显提升。
新版本文件延续了2018年版本中对单晶项目的扶持政策,提出新建和改扩建多晶硅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其他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
其次,新增了光伏项目投资强度的指引,提出电池制造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900万元/亩,组件制造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500万元/亩。
值得关注的是,新版本提出存量多晶硅电池和单晶硅电池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9%和22.5%(2018年版本为18%和19.5%),新建和改扩建多晶硅电池和单晶硅电池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 20%和23%(2018年版本为19%和21%)。
其中,引发激烈讨论的是新版本文件规定的23%电池转换效率。据了解,目前行业单晶PERC电池平均量产转换效率为22.4%-22.7%。
这或许意味着,电池行业格局可能面临洗牌。继当前主流技术PERC之后,“PERC+”与异质结HIT将走向台前,新的行业龙头或在新技术冲击下诞生。
当前,“PERC+”的转换效率能够达到23.5%-24%,HIT的转换效率能够达到24%以上。
虽然业内称传统PERC电池效率年底有望提升至23%,但也仅接近《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0年本)》所规定的下限。
显然,过高的效率标准使传统PERC技术不具有完全优势,在这轮“优胜劣汰”中,新版本文件成为主要推手。
此外,23%效率门槛也使得企业不得不再次重新考虑日后的产品布局。
从2020年各家电池企业扩产规划的投资强度看,均高于目前PERC电池投资2亿元/GW水平,电池片新技术领域已被光伏企业和资本方迅速瞄准。
2020年2月11日,通威股份(600438.SH)发布公告称,公司拟投资建设年产30GW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配套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约200亿元。
仅仅一天后,隆基股份(601012)晚间公告称,子公司拟45亿元投建年产10GW单晶电池相关项目。
同样在2020年2月,晶澳科技晶澳科技(002459)发布午间公告,公司拟以新设项目公司的形式,在义乌信息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建设年产10GW高效电池和10GW高效组件及配套项目,总投资为102亿元。
新电池技术以主角身份“横行”于2020年的电池扩产计划,令人想起当年电池企业争相投资PERC的火热场景。
PERC时代
高效率和低度电成本是光伏产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两大重要目标, PERC电池正好满足光伏行业的发展。
随着国家863专项的启动,中国 PERC 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正式开启。
2012-2014年,PERC 电池处于技术验证阶段。此时,电池的核心设备供应以国外厂商为主,产线投资成本较高。
2015-2017年,在“领跑者计划”的推动下,国内光伏产业链龙头迅速跟进,加码PERC电池产能。此时,PERC 电池的平均转换效率也从量产初期的 20.4%,提升至2017年的21.3%。
近两年来,随着电池的非硅成本得以有效降低,单片电池利润开始迅速提升,高额利润驱动 PERC 电池产能实现爆发式增长。电池出货量也从 17.9GW 提升至 72GW,渗透率从 15%提升至 63.5%,一跃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
PERC电池顺势迎来超高毛利时代。2018年四季度,海外市场需求旺盛,PERC电池价格瞬时飙升至1.31元/W。
对传统常规铝背场电池(BSF)的“绞杀”也将进入尾声。在2019年新建光伏电池片产能中,PERC占比达80%以上。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019年初发布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判断,2018-2025年,国内PERC电池占比将从33.5%提升至61%,而传统BSF电池占比将从60.0%降低至5%。
从电池结构的角度,PERC 电池与BSF的结构较为相似,但两者最大区别在于,PERC 电池在背面进行了介质膜钝化,具备钝化叠层。
呈现的结果是, PERC 电池能在降低背表面复合速度的同时,提升背表面的光反射,提升了电池的转换效率。
在其电池的效率记录屡次被隆基和晶科刷新后,PERC以绝对优势走在产业化道路前列。
不过,高额利润吸引大批企业积极参与投资PERC领域,不仅加快了产业化进程,也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PV InfoLink曾预计,2019年单晶PERC电池产能达到116GW,2020年将进一步增长至158GW。急剧攀升的产能导致PERC电池的价格连续性下跌,2019年最大降幅一度达到了31.2%。
今年以来,电池片龙头企业通威股份连续四次降价,最大降幅达14.89%。
业内人士对「能见」表示,当前PERC电池在效率上已展现出局限性。经过3-4年的普及,PERC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效率已达到22.5%。
上述人士认为,PERC电池继续提效有难度且不具经济性,非硅成本已到0.23元/W左右,没有继续下降的空间。据了解。目前头部企业净利也只有5分/W。
虽然PERC电池优势明显,但光伏行业正走在平价节点,对降本增效的要求日益迫切,光伏电池产业需要寻找新的方向来拓宽盈利空间。
HIT待爆发?
随着PERC黑暗时代来临,异质结电池(HIT)技术替代PERC成为市场主流先进技术的呼声越来越高。
业内人士表示,HIT技术是应运平价而生的光伏第五次技术革命,具备颠覆属性。
当前,包括HIT、PERC+、Topcon在内的五大光伏行业先进技术中,被公认的最具竞争力的就是HIT和PERC+这两条技术路线。
今年以来,HIT的设备、银浆、靶材的国产化都有重大突破,效率也提升到了24%以上,其中最关键的是MBB多主栅技术的引入,让HIT量产的可行性大幅增加。
近年来,资本市场对于异质结电池项目的投资热情持续升温。
根据 Wind 的统计信息,2019年以来,包括爱康科技、东方日升、通威股份、山煤国际,中利集团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陆续发布了与异质结电池相关的投资规划。
有机构预计,上述各公司异质结电池项目投资规模有望突破 150 亿。
资本的涌入为HIT设备和工艺研发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部分从业者乐观的认为,HIT电池或将成为2020年光伏产业最大风口。
除了HIT以外,Topcon与PERC+的发展也曾为行业所津津乐道。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一种过渡技术,Topcon仍有待进一步提升。而对于PERC企业而言,直接切入HIT,存量的产能会带来额外的负担。
在此背景下,新型PERC+的技术研发成为头部企业的关注点。
对头部企业来说,转换效率达到23.5%-24%、单GW投资增量不超过1个亿、P型电池技术是其研发的先决条件。
不可否认的是,2020年,电池新技术“弯道超车”的契机已经诞生。
基于政策背景,电池行业的格局即将大变。与PERC设备类似,尽管异质结设备门槛较高,但专利已基本过期,这为HIT的爆发提供了契机。
如今,2020年的光伏电池行业已经进入春秋战国时代。
第二代电池片技术PERC产能高歌猛进,第三代电池片技术HIT产业化元年开启,但在此消彼长的竞争格局下,哪项新技术会最终脱颖而出还有待于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