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加速产业互联 成长行业转折向上 -2020年电力设备投资策略
前言:
展望2020年,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将进入“三年攻坚突破年”,电力信息通信各环节特别是全产业链企业将充分受益;工业制造业下游有望弱复苏,地产竣工确定性提速,工业控制、低压电器均处于向上提速阶段;在国家财政、产业政策均大力支持新能源车发展的大背景下,充电桩不足一定程度成为掣肘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新能源车地方补贴从“补车”到“补电”,将使得充电运营企业充电量和车桩新增量延续2019年的良好表现。
泛在电力物联网:2020年行业将从2019年的导入期正式迈入高成长期,电网投资中长期将保持3%平稳增速,并呈现明显的智能化、可通讯化投资趋势。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将进入“三年攻坚突破年”,2020年信息通信投资预计将达到515亿,同增约75%,其中泛在专项投资约400亿规模,同增约80%。建设节奏将从2019-2020的管理信息化逐步转向为生产信息化,对内业务逐步转向为对外业务。智能电表方面:长期看,泛在建设对高密度数据颗粒度的要求有望催生更大规模智能电表数量;短期看,2020-2021年智能电表招标数量仍在周期性上行阶段。通过分析,我们研判替换时间跨度可能会比2009-2016年这一轮智能电表部署周期更短,招标峰值有望更高。新一代IR46智能电表将有望在国网2020年第二批招标开始大规模推广,单品附加值的增加和技术难度的提高将提升智能电表单价50%以上,行业将迎量价齐升阶段,前20-30家研发实力强的头部企业有望实现份额提升。
工业控制:长期来看外部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内生自动化换人需求加速释放,将支撑人均工业增加值约8%增速,于2034-2039年实现工业3.0。短期制造业处于被动去库存阶段,近来终端需求回暖和产业链补库存双重因素拉动近期工控需求出现月度连续同比增长,因此2019年Q4或是制造业周期性拐点,今年Q3以来3C、锂电、光伏等新兴行业需求将陆续释放,将有望使得OEM行业增速由负转正,并带动工控行业同比最快在2020年Q1转正。
低压电器:信贷政策边际放松大背景下,2020年地产竣工面积同增10%左右,且2019年开工居高不下也预示着竣工回暖周期有望进一步延伸至2021年,同时低压电器第二大下游工业制造业也将迎来一定程度复苏,此外5G基站及相关3C产业链设备和固定资产建设也将带来确定性的巨大增量。预计2020年低压行业增速将提高至8%左右。低端产能面临长期持续出清,而质量、研发创新、营销、服务优秀的龙头企业份额将加速提升。
充电桩:截止2019年10月,公共桩、私人桩分别为47.8万、66.6万台,前十月新增新能源车销量/新增充电桩保有量为2.8:1,有所改善但仍显不足。测算2022年充电电量和充电费将分别达到337亿度、361亿元,四年复合增长达到80%,吸引新玩家持续进入,但具备先发优势、资金规模、品牌效应的龙头企业仍然将在充电桩数量、充电量份额上占据绝对领导地位
投资建议
建议重点配置电力设备和工控行业中具备技术优势、渠道资源、先进理念的龙头公司,推荐:国电南瑞、汇川技术、岷江水电、宏发股份、良信电器。
风险提示
特高压项目核准不达预期;配网投资不达预期;公司应收账款天数、经营现金流风险;海外政策环境和汇率波动风险:
电力设备及工业控制行业产品生命周期和投资框架
回顾:2019年由国网推出的新一轮战略“电力泛在物联网”大幕拉开,标志着未来电网投资将确定性地向信息化、智能化、可通讯化方向倾斜,基于云计算、大数据、AI等新一代IT技术的能源互联网建设大潮正式开启。偏市场化领域和宏观经济相关的低压电器、工控自动化行业受贸易战和制造业需求不振影响较大。
在去年的电力设备年度投资策略中,我们将电力设备众多子行业中长期驱动逻辑和个股筛选逻辑进行了集中梳理。今年我们继续梳理了各个子行业所处的行业生命周期,在此基础上结合对电力泛在物联网、工业控制、低压电器、充电桩等四个重点行业的中短期变化,给出最终的投资结论。
2020年泛在电力物联网子行业将从2019年的导入期正式迈入高成长期。新一轮建设周期下,电力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投资额度有望在2020/2021年保持复合60%左右增速(注: 实际的招标额由于招标进度问题可能低于划拨投资额度),市场成长性非常高。这轮投资实质上是国家电网新一轮智能电网全新建设周期,信息通信相关企业将在常规信息通信基础上获得增量订单;智能电表的逻辑略有不同,是在八年更换周期基础上,叠加泛在技术升级需求导致的电表单价提升,因此行业虽为周期性,但此轮周期市场规模会明显高出同时期可比规模。
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大潮下,2011-2016年工业控制行业周期性属性将大幅减弱,未来成长性属性将明显强过下游制造业周期性。4万亿投资造成的制造业产能过剩以及对未来需求的提前透支,使得2011-2016年工控行业体现出较强的周期性特征,从行业增速分析看似已经进入成熟期,但我们始终认为,在全球逐步进入工业4.0智能化时代以及中国政府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中国工业制造业从2.0电气化到3.0自动化的紧迫性更强,未来生产自动化、装备产品智能化程度提高将大幅提升工控行业的成长属性,这种成长属性将大幅超过被动配套下游机械产品的周期性属性。工业自动化学科基础较为传统,但是自动化控制驱动技术革新仍然在持续提升,工控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大势所趋以及OT和云计算、大数据等IT技术正在融合,技术创新带来的新品单价提升将成为行业持续成长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重视工业工艺积累并持续加大创新研发、重视软件布局、具备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本土公司将有望真正成长为行业巨头。
伴随用电量持续提升以及中高端升级步伐,低压电器行业中长期仍处于弱成长区间。低压电器的商业模式已近成熟,竞争格局相对稳定,早期发展起来的内资低压电器企业和全球电工企业品牌声誉较高、产值较大、技术相对较成熟。从产业发展周期来看,行业已进入弱成长区间,部分年份宏观经济波动加大以及新能源、5G、3C景气波动会加大低压电器增速的震荡幅度。由于欧美地区低压产业也已经逐步进入了成熟期,所以除了施耐德以外的外资企业对低压战略重视度在下降,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具备优秀品牌实力、较高研发实力以及专业应用领域能力佳的内资企业将成为外资替代的主要力量。
充电桩行业尚处于成长早中期,充电短板仍是制约新能源车高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截止到今年10月份,我国车桩比约3.2:1,虽然今年以来车桩装机数量有所加快,但是车桩数量仍然和《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一车一桩的规划有较大差距。中短期来看,经历了今年新能源车销量低迷后,行业有望重新回到中高速增长,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超过500万辆,新能源车保有量超过2000万辆,2019-2025年销量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28%,政策大力扶持下新增充电桩复合增速有望超过30%。充电运营行业盈利模式仍为较基础的服务费模式,与国外丰富的增值服务供给仍存差距,智能立体充电站、充电设施保障制度等都是近期的创新方向。根据细致测算,充电行业规模2020-2021年将保持90%以上增长。长期来看,充电运营电量大规模增长前景明确,很多企业跃跃欲试想进入该行业,但重资金投入和长周期回报对诸多新进充电业务企业提出严苛考验,能否依赖资金储备及技术、管理优化度过前期布局阶段的长期大规模亏损成为进入该行业的一道关键壁垒。规模效应作用下,技术研发、管理单位成本低,叠加品牌效应,充电运营易出现强者恒强趋势。
1、泛在电力物联网:信息通信将迎百亿投资,泛在核心参与方订单高增速可期
1.1行业展望:泛在建设风起云涌,关注信息通信建设核心参与方
2019年3月国网公司召开工作会议,对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作出全面部署安排,10月发布《泛在电力物联网白皮书2019》,国网的建设阶段正式进入泛在建设阶段,电力设备的信息通信建设成为重点。
1) 溯古论今,通过梳理过去两轮电网建设时期及核心公司股价表现,我们认为在新一轮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大潮中核心公司仍将精彩纷呈。新一轮电网建设时期,信息通信相关核心产业链企业将充分受益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大潮;很可能将复制第一轮电网建设周期中特变电工、第二轮周期中国电南瑞股价走势。
2) 从国网投资的视角估算了信息通信,尤其是泛在专项的投资规模:2020年受到电网压降投资影响,电网投资可能会在2019年5000亿(2019年国网农网投资超预期)左右基础上进一步下滑,2021年电网整体投资将回归5%平稳增速,并开始向智能化、可通讯化结构化投资方向加速,2020年信息通信投资预计将达到515亿,增速达到75%左右,其中泛在专项投资额度约为400亿规模,增速达80%以上,并考虑到2019年220亿左右泛在投资额度中实际招标额较低的因素,2020年国网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招标规模值得期待。
3) 从泛在的建设进程和电网的更新周期看细分行业发展:2021年是泛在电力物联网初步建成的时间节点,第一阶段尤其是2019-2020偏财务、营销等企业管理软件是初期建设重点,2021年开始可能会更加侧重于电网控制、采集等生产相关软件。存量电表已进入8年更换周期,到2021年更换需求处于周期性上行阶段,预计2020年招标规模在8,200万只左右,且泛在建设需求的电表提升为IR46双芯电表,研发难度加大、技术要求更高的智能电表价格会提升50%以上,同时头部电表企业份额也将有望在本轮更新周期中得到提升。
推荐组合:电力信息通信&泛在物联网领域三条投资主线:1)泛在电力物联网全方位建设龙头&发牌员:智能电网建设全方位一体化龙头国电南瑞、云网融合岷江水电(国家电网信产集团资产注入正在加速推进)2)泛在电力物联网应用细分领域龙头:财务&区块链龙头远光软件、数字化基建和三维设计龙头恒华科技等3)配电物联网终端&智能电表等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配电物联网技术领军企业金智科技、全球智能电表龙头海兴电力、智能电表领军企业炬华科技、用电信息采集龙头新联电子等。
1.2 新一轮电网投资将集中在电力信息通信领域,关注重点建设企业
1. 回溯历史:国网投资的重点环节大幅拉动相关领域公司股价增长
从配网/输电维度看,国网配网投资占比成上升趋势,配网占比由2007年的36%左右提高到2018年的接近60%;
从一次设备/二次设备划分维度来看,国家电网投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电网整体建设周期(2003-2008年)、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周期(2009-2018年)、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周期(2019年-)。
电网“大上快干”时期(2003-2008年):电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配电网和主干网发展空间大。2002年第一轮电改“厂网分开”,国家电网公司成为自主经营实体,渐渐掌握在电力行业控制权,2003-2008年国网投资规模CAGR达到35.2%,主要投向为主干电网等一次设备。
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时期(2009-2018年):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但是智能化程度不够;特高压技术渐趋成熟,因此该阶段的投资重点在电网自动化设备和一次设备中的特高压板块。随政府“四万亿投资计划”,坚强智能电网周期拉开帷幕,2009-2018年国网投资规模CAGR为6.4%。此外2015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年)》约定6年在配电网领域投入2万亿元,将电网总投资额推向高峰,期间2016年电网投资达到5426亿峰值。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时期(2019年-):电网硬件设施已经具备,但仍存在新能源消纳等问题,售电市场化带来的电费、电量占比下行问题,使国网公司盈利能力和资本开支能力受到影响,未来国网的整体投资基本保持平稳,为4-5%左右。互联网时代中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成熟,使国网拥有的海量电力信息资源有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2019年初国网公司首次提出“泛在电力物联网”,国网开始了新的建设周期,重点方向为电力信息通信和智能化建设。
第一轮电网建设时期:一次设备龙头特变电工股价拉动较显著。这一周期的建设重点是主干输电网等一次设备,特变电工、中国西电等是其中最重要的参与方,受益程度最大,2006年初到2008年初2年时间内,A股市场涨幅较大,沪深300指数CAGR达到81.8%,而特变电工CAGR达到120.1%,2008-2010年A股市场拐头向下,指数降幅较大,但特变电工凭借2009年接近60%的业绩增长依旧维持了较为强势的股价表现;相比之下,一次设备及交流特高压龙头平高电气在2006-2008年区间涨幅相对较小,略高于大盘,在2008-2010年区间同样逆势上涨。
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时期:智能电网及特高压龙头国电南瑞、许继电气涨幅显著,特变电工和平高电气受益特高压建设也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股价表现。2009年初,国网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拉开序幕,A股市场经过2008年大跌后逐步回暖,国电南瑞、许继电气接棒特变电工,在2009年初至2011初2年时间内几乎复制了第一轮周期中特变电工的高速增长,CAGR分别达到了250.0%、152.5%(同期沪深300涨幅为123.0%),反映了智能电网建设中D5000系列调度自动化集中建设对于国电南瑞业绩高弹性这一超高预期;在特高压第二轮核准高峰期,2014年初-2015年中旬,国电南瑞、许继的股价涨幅不明显CAGR为到155.0%、123.7%(同期A股迎来大牛市,沪深300涨幅为169.0%);受益于2018年9月份第三轮特高压“五直七交”建设重启,2018年9月以来国电南瑞股价表现强劲(同期沪深300下跌超过10%),特高压龙头许继电气和特变电工在这一时期同样有行情,但由于仅特高压重启一项刺激因素,涨幅相对国电南瑞略低。
已经开启的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时期:信息通信建设发牌员国家电网信息产业集团(核心4家云网子公司已经注入岷江水电)和国电南瑞将充分受益。2019年初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拉开序幕,国电南瑞2019年股价已部分反映2020年即将开启的泛在建设高潮预期,我们预计以信息通信为代表的新一轮智能电网建设将带动行业龙头股价持续大幅上涨,尤其推荐国网旗下双寡头国电南瑞、岷江水电,同时配电物联网、基建数字化、财务营销管理软件、智能电表等各领域细分龙头企业也将充分受益。
2. 展望未来:电网信息通信领域投资增速可观,2021年将达730亿规模
长期来看,国网投资将进入平稳增长期,4000亿应是国网中长期投资的“底”。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导致全社会用电量大幅增长,国网效益较好的情况下有较充足的现金流投入资本开支,来改善电能供应和电网薄弱环节。但是近年来随着大客户电量流失以及一般工商业电价连续两年下降10%,促使国网深感经营危机,因此提出严控电网投资,但是我们对电网中长期投资并不悲观,主要原因有三:1)国网从2020年开始每年在泛在电力物联网投资额超过400亿,2)全社会用电量还会保持5%左右增长,3)电网特别是配网在新能源、储能接入后越来越复杂,亟需提升智能化水平挖潜提效。因此我们认为4000亿投资应该是中期底部。
短期来看,新一轮智能电网建设将由规划期转入执行期,2021年投资规模有望实现转正。2019年电网投资延续2018年的下行趋势,上半年投资1,644亿元,同比下滑21.7%,泛在电力物联网重大建设项目均在规划论证阶段,国网的投资、招标都比较谨慎;到2019年Q3,情况明显好转,投资1,309亿将累计跌幅收窄至-12.5%。9月份以来电网投资已经连续三月同比正增长符合我们预期。展望2020年,电网投资受压降投资和2020年国家电网农网投资提前实施影响,可能会在2019年5000亿(2019年国网农网投资超预期)左右基础上进一步下滑,2021年电网整体投资将回归5%平稳增速。
电网投资智能化、可通讯化趋势明确,其中信息通信投资占比提升更为显著,预计2021年将达730亿规模,其中泛在专项招标有望达600亿。2018年国网智能电网投资约780亿,占电网总投资比重为15%,未来电网智能化投资大势所趋,预计到2021年智能电网投资占比将达到34%。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将使得电力信息通信投资将高速增长,2018年常规电力信息通信规模为250亿(国金电新实地调研估算,由于统计口径可能不同,所以要高于国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投资额),占智能电网投资比重为32%,2019-2021三年为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战略攻坚期,国网计划初步建成泛在电力物联网,因此我们认为短期内国网电力信息通信投资确定性很高,到2021年招标规模预计将接近730亿,三年招标金额CAGR达到115%(2019年泛在招标额基数较低,明显低于专项投资额度),其中2021年泛在专项投资规模近554亿,三年投资额度增速超59%;2021-2025年信息通信招投标增速将略有放缓,预计泛在电力物联网招标复合增速为8-9%,2025年整体电力信息市场约为1000亿,其中泛在专项招标达到830亿。
1.3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以2021年为初步建成节点
2019年初,国网提出建设“三型两网”发展战略,即打造“枢纽型、平台型、共享型”企业,建设运营好“坚强智能电网、泛在电力物联网”。国网的坚强智能电网以“源、网、荷、储”为核心,提供电网的基础设施,而泛在电力物联网承接坚强智能电网建设,通过应用、平台、网络、感知开启未来电网新生业态,这“两网”合在一起就是能源物联网;国网希望通过自身6亿客户数量,每年5.5-6万亿左右售电量的电网地位形成信息的主要枢纽,成为联合能源供应商的平台,达成共享生态。基于此,通过“三型两网”,建设分布式光伏、综合能源服务、电动汽车服务、数据商业化服务等生态圈。
泛在电力物联网本质是信息通信,建设主要分为6个方面,11个重点方向,实现从单一能源提供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的转变。泛在电力网建设内容分6个方面:对内业务、对外业务是应用层面实现的基础、增值服务,基础支撑是达成这些应用需要铺设的基础条件,技术攻关、数据共享是达成应用的方式,安全防护是保护用户信息等方面安全的基本保障。6个方面中,对内业务可进一步分为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电网安全经济运行、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四个重点方向,对外业务分为打造智能能源服务平台、培育发展新兴业务、构建能源生态体系三个重点方向,总共11个重点方向。
泛在电力物联网是通过端边网云智ACNET架构来实现6个方面建设内容的。智A是指电力信息的应用,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对内、对外的基础、增值服务,如多维精益管理、客户服务、电力交易、综合能源、虚拟电厂等;从云往下到端都可归为基础支撑的范畴,云C主要包括企业中台和物联管理中心,其中企业中台借助云计算技术将应用层搭建其上,统一调配部署,节约资源,物联管理中心则向下收集和管理数据;网N是指通信基础设施,通过构造无线网络(如5G、广域窄带、物联网等)和有线网络(HPLC、RS485等)将采集的电力数据汇至云端;端T更像是网延伸出来的“触手”,广泛分布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供应链等,通过电表、传感器、控制保护设备进行电力数据采集;另外在网和端之间还有边E,即边缘层,它是靠近数据源头的分布式智能代理,可以就地或就近提供智能决策和服务,从而显著分担云端大脑中枢系统的计算量。
泛在电力物联网核心技术是IoT,内涵和精髓是开放合作的互联网思维。泛在物联网建设过程中引入众多互联网、科技公司合作:①采用华为和阿里的底层技术建设数据中台、业务中台;②采用华为、京东技术建设靠近终端的物联管理平台,具体来看国网旗下的信产集团与华为合作、国电南瑞与阿里合作、国网电商与京东合作;③IT等云基础设施采用华为、阿里等公司的云技术。作为国网旗下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最核心参与方之一,国电南瑞也坚持秉承开放共享思路,积极与中国移动、阿里、华为(战略合作)、京东、科大讯飞等企业合作,搭建大数据、云平台、AI研发的合作平台,同西安交大和海外机构成立研发中心,推进弹性配电网、图计算领域的协同创新。
根据国网的建设方案和白皮书对泛在电力物联网的计划安排,计划到2021年初步建成,2024年全面建成,建设进程大致从内部管理到偏生产的部分。国网建设计划中,以2021年为初步建成的节点,计划到2021年在对内业务方面,基本实现业务协同、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等;对外业务方面初步形成能源互联网产业集群等;基础支撑方面,初步建成数据中台、形成对新兴业态支撑等,到2024年全面建成泛在。从建设思路上来看,主要建设进程为从财务、营销等内部管理功能到偏生产的内容。
《泛在电力物联网白皮书》中制定了2019的57项任务,其中有27项重点任务,反映了泛在建设由易到难、由对内到对外、由企业管理到偏生产化的建设思路。国网泛在建设2019年计划中,对内业务占据了57项任务中的25项,27项重点任务中的11项,主要为财务、营销、管理等内部管理内容。
2020年是泛在“三年攻坚”期的突破之年,国网在四条建设主线基础上,提出2020年重点建设的8个方向40个重点任务。在《泛在电力物联网2020年重点建设大纲》中,国网提出的重点任务涵盖能源生态、客户服务、生产运行、经营管理、企业中台、智慧物联、基础支撑、技术研究八个方向,相比2019年27项重点建设任务有大比例提升,重点建设任务数占泛在电力物联网57项总建设任务数的70%。
着力构建能源生态主线不变,2020年能源生态建设重点任务包含11项任务,为8个方向中任务数量最多。互利共赢的能源互联网生态体系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打开电网开源渠道,2020年能源生态重点是“源网荷储”协同互动,强调了电源、电网、用户侧联动,提出通过精准负荷控制、现货交易实现电网和用户侧负荷的联动,同时加快新能源云、电动汽车服务、多站融合、能源电商等创新业务探索。
除能源生态建设外,2020年泛在建设还在技术研究、生产运行两个方向具有亮点。技术研究方向上:国网强调推进5G、区块链、AI等新技术实用化,同时提到要研究建设与运营关键问题,其中重点建设任务包括5G建设及试点应用。泛在电力物联网大背景下,由于5G高速率、切片网络技术优势能够实现5G在智慧能源领域的技术实用化,因此5G建设及试点应用作为提升电网信息通信的关键一环,将成为泛在电力物联网的中央一环。
1.4泛在建设影响:明年信息通信招标增长达75%,智能电表迎量价齐升
1. 信息化招标:双寡头市场,企业管理等领域率先建设,远光软件等受益
2019年Q4泛在投资已经反映在招标上,目前信息化的两个新增批次招标规模很大,信息化设备总招标量为37,118,同比增速158.32%;信息化服务招标项目392个,超过2018年同期招标数量。2019年前三批常规信息化设备和服务招标规模较少,原因主要是给泛在专项招标让道,而泛在正在计划制定、规划论证阶段,而第四季度可以看做是泛在起量的开始。信息化设备方面,2019第四批和新增两批的信息化软硬件总招标量为37,118,比2018年第四批的14,369跳增158.32%,被视作非常正面积极的招标回暖信号;信息化服务方面,2019两个新增批次总共招标项目392个,超过2017/2018年全年信息化服务招标项目数量,其中第一个新增批次已出中标结果,规模为14亿,略低于市场预期。
2019年预计国网仍有一批次的泛在招标和常规电力信息通信招标,总招标额在百亿上下,2020-2021年泛在专项投资将达到400亿,整体信息通信招标额515亿同增超过75%。今年12月底原计划泛在(信息化服务)还有一批次招标,预计总金额在50亿以上,但12月底迟迟没有见到该招标落地,或是因为年底工作量较大缘故有所推迟。我们预计,2020/2021年总的信息通信招标规模达到515亿,同比增长75%,其中泛在招标达到400亿,增速或接近300%。
1.1 信息化设备:中标格局变化不大,南瑞居首,信产有望提升
泛在电力物联网批次的信息化类招标内容与常规批次相近。由于信息化类设备主要为组成基础支撑系统的部件,建设项目的不同对招标项目的结构性影响相对较小。以信息化硬件为例,2019年常规批次和新增批次招标占比较多的均为光模块、网络交换机、定制化服务器、PC服务器等,新增批次中光模块占比稍少而定制化服务器占比较多,这两种品类中标的均为南瑞集团和信产集团,少量来自国电南自;信息化软件方面,2019年常规批次招标较少,因此把2018年也考虑进来,招标占比较多的均为企业资源管理软件、LINUX、数据库软件等。
总体来说,新增批次的信息化设备招标中标格局与常规批次相似,国网系公司中标占据绝大多数。信息化软硬件招标中,信产集团与南瑞集团平分秋色;调度类软硬件招标中,南瑞集团占比较大,其他分布较分散。
信息化软硬件招标中,信产集团和南瑞集团平分秋色,合计占比接近90%。信产集团和南瑞集团在信息化软硬件招标中占据绝对优势:常规批次中,信产占比近50%,与南瑞合计达到88%,其他如太极计算机、金智科技、国电南自等,占比仅1-5%;泛在招标中,信产占比略有降低,为42%,与南瑞合计仍为88%,太极计算机和国电南自占比则仍在5-7%左右,中标格局变化不大。
调度类软硬件招标中,南瑞集团稳居第一,其他格局较分散,国网系仍占据绝大多数份额。常规批次中,南瑞集团占据几乎一半份额,积成电子、国电南自、东方电子、许继电气等近30家公司分享余下份额,与南瑞相比,中标份额都不大;泛在批次中,中标份额集中度有所提升,这可能是因为目前公布批次数较少产生的统计偏差,南瑞集团仍高居首位,但中标份额有所降低,为33%,积成电子等的份额略有提升,中标格局与常规批次相似。
因此我们认为,泛在建设中信息化设备招标格局变化不大,主要中标单位仍为国网系供应商,南瑞集团和信产集团占比较大,信产集团份额仍有望提升。由于泛在招标批次的招标内容与常规批次相近,我们认为,中标单位格局变化不大,主要建设单位仍为国网系公司。信息化软硬件方面,仍由南瑞集团和信产集团挑大梁;调度类软硬件方面,南瑞集团份额仍居首,其他主要软件公司参与到建设中,但信产集团在信息通信领域的建设地位将慢慢凸显,其在调度类招标中的份额很可能有所提升。
1.2 信息化服务:南瑞、信产居首,新增批次国网汇通、远光软件中标
2019信息化服务新增第一批次是泛在电力物联网第一次集中招标,一定程度反映2019了泛在建设重点,27项重点任务相关占第一批信息化服务中标总额58%,其中对内业务占比近半。根据目前公布的国网2019新增一批信息化服务中标情况,《白皮书》中的27项重点任务相关的项目占中标总额的58%,泛在建设计划到实施的针对性很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泛在的建设进程:从对内到对外,对内业务相关占比48%,而在对外业务、数据支撑、安全防护等方向也有投入;其中在对内业务中,新一代电力交易平台、多维精益管理、实物ID推广应用是这批次的重中之重,合计占比达49%。
2019年泛在批次信息化服务中标企业中,信产集团和南瑞集团依然携手占据超过90%份额,国网汇通金财、远光软件、中国电科院也有中标,中标格局稍有变化。从2019年泛在批次信息化服务中标结果看,信产集团和南瑞集团依然占据绝大多数份额,合计份额超过90%;其他中标企业方面,国网汇通金财占比达4%,上升较大,远光软件和中国电科院仍然占据一席之地。
中标格局的变化反映国网信息化服务建设进程。具体来看,2019泛在招标中中标提升较快的国网汇通金财和排名始终靠前的远光软件,其本身主营业务都是企业管理软件,且偏财务方向,非常符合国网本次的重点建设方向,因此远光有将近一半的中标是来自多维精益管理体系变革项目,国网汇通金财有超过一半的中标来自新能源云建设项目,这两项都属于国网2019年的27项重点建设任务;而往年排名较靠前的许继电气、江苏电力信息技术,由于前者擅长的主要是偏生产端的系统建设,后者则属于高增值性的企业管理系统建设,因此许继电气和江苏电力信息技术在2019年新增一批的招标中没有中标。
我们认为,2020年、2021年泛在建设总体侧重点将由偏财务、营销等企业管理向偏电网生产化建设转移,相关细分领域将率先受益。2019年国网开始进行泛在电力物联网大纲编制、标准制定、试点招标、试运行等环节,并在9月份正式启动统一集中招标,2020年是泛在电力物联网大规模建设的关键之年,相较于电网生产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这个阶段财务、人事、营销2.0等偏内部管理的软件、云平台部署难度相对更低,容错率相对更高,所以可能会相对更快规模更大,偏向于管理类型软件的企业或将更受益一些;2021年则是初步建成泛在物联网的关键节点之年,相关招标和重点建设方向将更偏重于生产信息化、智能化领域,智能分布式配电自动化、用电复合需求侧管理、新一代调控云等电力控制类等将相对更为受益。
2. 智能电表招标:更换周期碰上电表升级量价齐升,技术领先企业先受益
我国智能电表于2009年开始启动建设,目前覆盖率达99%,国网现役超过4.7亿只电表,处于后“智能电能表时代”,电表主要需求来自更换需求。国家电网自2009年开始启动智能电表建设,第一批招标工作在2010年初完成,至今已近10年。目前4.7亿只存量电表,覆盖率达到99%,基本完成了整个辖区自动抄表需求。一般智能电表寿命为8年左右,自2018年开始国网智能电表正式开启新一轮的更换周期。
长期看,泛在建设对高密度数据颗粒度的要求有望催生更大规模智能电表数量;短期看,2020-2021年智能电表招标数量仍在周期性上行阶段。当前国网范围内接入智能设备终端约有5.4亿只左右(主要为智能电表),而根据国网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计划,到2025年,接入的SG-eIoT设备将达到10亿只,2030年将达到20亿只,主要用于获取更细颗粒度的配、用电数据,工商业电表需求数量提升将带动全社会智能电表设备总数(居民用+工商用)在各周期持续提升;每年电能表招标批次基本为两次,由于采集数据点的大幅提升带来对智能电表的增量需求,新一批智能电表部署需求应该要大于4.7亿只存量。2018年招标量近5,300万只,2019年已招标近7,400万只,分别小幅高于2010年、2011年招标数量,一方面是因为部分电表并不是严格按照8年进行更换,另一方面我们研判替换时间跨度可能会比2009-2016年(8年合计招标了4.97亿只智能电表)这一轮智能电表部署周期更短。
传统智能电表的中标份额较分散,CR8不到25%,参与主体众多。国网智能电表的招标充分考虑了众多的市场主体,中标分布十分分散,2019年中标最多的三星医疗电气、威胜集团仅占比3-4%,参与主体超过130家。
国网对新一代智能电表的需求转变为IR46,其与传统的IEC存在较大差异。IR46电能表与传统电能表差异较大,最显著的差异是“芯”的数量:IR46采用两个MCU的设计思路;而我国传统IEC电表则采用单个MCU+专用电能计量芯片。IR46分为计量单元和管理单元,两个物理分离的单元独立管理电能计量和电能管理部分,两部分通过SPI接口进行数据的单向传递,其中计量单元不允许软件升级,而管理单元则允许软件升级;与之相对比的是,我国传统的IEC智能电表仅有一个单元,其中包括了计量芯片、存储器等,但不允许软件升级。
IR46新表相较于传统表单品附加值大幅提升,技术难度更大将使得头部企业份额加速集中。IR46中管理芯升级的意义在于,其可以在不影响计量单元运作的前提下,同时具有窃电管理、在线诊断、费控显示、对外通信、事件记录、数据冻结、负荷控制等功能。因此,IR46相比于IEC给消费者的附加值更高,而实现的难度也更大,因此未来国网智能电表集采,中标企业数量有望由目前的60-70逐步减少,具备较强技术研发实力的前20-30家头部企业有望实现份额的提升。
更换周期、用电量持续上升和新一代电能表推广将促智能电表行业量价齐升,推荐技术领先、智能电表业务占比大的企业。从2012-2014年智能电表的招标历史看,2020年智能电表的更换需求仍处上行阶段,叠加用电量持续上升带来的增量电表需求,2020年电表招标规模预计在8,500万只左右;新一代智能电表IR46将有望在国网2020年第二批招标开始得到大规模推广,单品附加值的增加和技术难度的提高将提升智能电表的单价50%以上。我们认为,2020年开始智能电表版块将迎量价齐升阶段,市场规模将显著扩大。往年智能电表招标的中标格局极其分散,但新一轮智能电表招标将形成技术壁垒,对于技术较弱的表计企业来说,未来将很难推出质量过关的新一代智能电表。
2、工控“三重底”逐步明晰,行业增速有望最快在2020年Q1转正
2.1 行业展望:把握工控“三重底”右行趋势,看好自动化龙头
1) 长期看,工控内生增长来自自动化升级,将在2035年达到工业3.0:目前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6%,体量全球第一,但人均工业增加值仍较低,反映了自动化水平和工业附加值两个维度的差距。我们认为,外部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内生需求实质性增长,将支撑人均工业增加值约8%增速,于2034-2039年实现工业自动化。
2) 中期看,2019年Q4或是制造业周期性拐点,工控需求最低点已过:2018Q4工控行业需求下滑最快,2019Q2以来行业增速滑入负区间但有望在2019Q3触底,3C、机器人、锂电、光伏等新兴行业需求在将从2019年Q3后陆续释放,将有望带动OEM行业增速由负转正,并带动行业整体最快在2020年Q1转正。
3) 短期看,工控行业需求回暖尚难确认,消费制造业复苏略强于中游制造业:工控项目型市场需求增速虽为正但有继续下行压力;中小型企业需求确有回暖迹象,特别是5G对3C产业需求的拉动作用明显,其他例如汽车、通用设备等中游制造业回暖是支撑整体中游制造业OEM工控需求“上台阶”的关键。
推荐组合:从1-2年维度看,3C、锂电、光伏等新兴行业需求将爆发,工控OEM需求景气度将超越项目型市场需求景气度;2019年底我国制造业处于被动去库存阶段,制造业存货已达7年低点,未来主动加库存将驱动行业复苏,推荐工控自动化龙头汇川技术、信捷电气,建议关注麦格米特、宏发股份。
2.2 长期来看,工控内生增长来自自动化升级,将在2035年达到工业3.0
中国制造业体量迅速扩张,目前工业增加值已经是美国的1.4倍,日本的2.6倍,德国的4.1倍,目前增速在6%左右。196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290亿美元,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中国工业增加值770亿美元,经过20年改革开放的1997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为7,360亿美元,世纪之交的1999年中国超过德国,位列全球第三,当年美国工业增加值为中国的3.2倍之多。12年之后的2011年中国工业增加值3.1万亿美元,顺理成章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世界工厂”之名正式用数据得以确认。目前,我国工业增加值仍保持6%左右高增速。
我国人均工业增加值仍然较低,反映了自动化水平和工业附加值两个维度的差距。尽管我国工业增加值在过去20年增长较快,但绝对值仍然远远落后于德美日发达国家,主要体现在自动化水平和工业附加值水平两个维度。1)自动化水平:自动化程度越高,人均钢铁产量、人均汽车产量、机器人密度等度量工业产出效率的指标明显提升;2)工业附加值水平:根据微笑曲线,涉及高端技术和专利的前端研发、涉及品牌和服务的后端营销占据了产业链大量的利润,而组装、制造等终端生产环节附加值较低。
过去20年中国人均工业增加值追赶速度较快,国内自动化水平的大幅提高,提升潜力巨大。回溯历史,我们20多年来我国自动化水平提升速度相当快,1997年中国人均工业增加值仅为4,250美元,仅为美国的1/18,2016年这一比值接近1/5,其间1991-2010年这20年中国人均自动化效率(人均工业增加值)CAGR为9.5%,基本和GDP保持同步(1979-2018年中国GDP CAGR达到9.4%,同期世界经济增速只有2.9%),同期德、美、日CAGR仅为1.4%、2.4%、2.15%,在此期间中国从工业1.0阶段用了20年时间基本完成了电气化的普及,达到了工业2.0以上的水平并初步实现了部分先进工业和先进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相比之下,欧美从19世纪40年代工业1.0到20世纪40-50年代工业2.0用了整整一个世纪。
就业人口、人员工资、政策扶持是推动工业增加值持续增长的因素,预计中国未来人均工业增加值长期按照8%左右增长。2018年我国制造业城镇就业人口数为4,178万,同比下降9.9%,连续5年保持下降,且降幅仍在扩大;农村就业人口数为8,045万,同比下降6.1%,连续3年下降,且降幅仍在扩大。与下降的就业人口数量成反比的,是制造业人员较高增速的工资,2018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4,643元,同比增速扩大到11%,我国的人口红利已渐行渐远。欧美发达国家日益减少的制造业从业人员占比为我国提供了参考案例,2017年中央经济会议和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强调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业,尤其是工业控制的发展,迎来了外部政策大力扶持、内部需求实质性增长的最佳发展时期。考虑到日益减少的从业人员数量,我们预计我国人均工业增加值长期增速在8%左右。
根据人均工业增加值对比判断,中国有望在2034-2039年实现工业自动化。2018年中国人均工业增加值为23,150美元,按照我们长期8%增速的假设,大约在2039年前后我国人均工业增加值将达到10万美元,达到美国当前人均工业增加值水准(自动化水平介于2.5-3.0之间),考虑到美国拥有芯片制造业、航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快速消费品制造业等诸多超高附加值行业,所以中国大约将在2034-2039年即可实现工业3.0,即仅用30年左右时间就达成了工业2.0到工业3.0的腾飞,而欧美这一跨越至少耗时70-80年。
2.3 中短期来看,工控行业处于制造业周期性需求底部,亟待反转
2.3.1中期来看:2019年Q4或是制造业周期性拐点,工控需求最低点已过
工控行业需求在2018Q4下滑最快,3C需求快速爆发和制造业逐步企稳回暖有望使得需求增速掉头向上。受到贸易战影响叠加一定程度制造业周期性因素,2018年Q3工控需求存在一定下滑压力,2018年Q4工控OEM型市场同比下滑6.4%,单季度同比增速环比下滑了10pct,拉低整体工控市场增速快速下滑至0%,今年Q1-Q2OEM型市场和工控整体市场增速逐步企稳。但是Q2以来工控项目型市场也开始遭遇一定幅度需求增速下滑,主要原因是上游制造业和采选业等行业盈利能力相比2017-2018年大幅下降,资本开支和自动化升级需求也开始大幅下降。中期来看,我们认为3C、锂电、光伏等新兴产业需求在2020年后爆发,将有望带动OEM行业增速跌幅收窄并有望带动工控行业整体增速最快在2020年Q1实现转正,同时制造业企稳并逐步回暖也有望使得项目型市场需求增速止跌,但毋庸置疑的是从1-2年纬度来看工控OEM需求景气度有望重新超越项目型市场需求景气度。
2.3.2 短期来看:Q3交流伺服市场、11月机器人产量、11月PMI相继转暖均预示着需求转折可能已经来临,进一步验证了我们中期判断
PMI生产、新订单指数反映需求有所回暖,但价格等PPI数据低迷意味需求回暖尚难确认,分行业来看消费制造业复苏稍强于中游制造业。11月工业制造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2.6%、51.3%,分别环比上升1.8、1.7个百分点,均标明制造业需求端当月回暖明显,但原材料和出厂价格低迷使得判断需求持续性复苏困难。从行业大类看:统计局判断食品饮料等消费制造业运行在扩张周期;从进出口数据看:进出口虽仍然处于收缩区间但有明显好转;产业微观调研同样得到下游消费制造业复苏优于中游装备制造业,我们分析可能是贸易战缓和带来的轻工出口回暖以及节庆抢订单因素。
PMI数据回暖,企业规模结构性角度整体较为均衡,工控OEM正在从负往正,工控项目型增速仍然正增速收窄压力较大。从企业规模看,11月大型企业、中型企业PMI分别为50.9%、49.5%、49.4%,比上月分别回升1、0.5、1.5个百分点。大型企业中的周期品单月回暖可能和基建稳增长及油价企稳有关,但产业调研反映对应的工控项目型市场需求增速虽然为正但有继续下行压力。从对内外资工控产业跟踪来看,中小型企业(主要对应工控OEM市场)需求确有回暖迹象,特别是5G对3C产业需求的拉动作用明显,体现在3C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月度增速环比加速提升,伺服Q3增速已经率先回正且增速持续提升确定性很强,其他例如汽车、通用设备等中游制造业回暖是支撑整体中游制造业OEM工控需求“上台阶”的关键。
目前制造业处于被动去库存阶段,近来终端需求和产业链补库存双重因素拉动近期工控需求出现月度连续提升。我们在11月份就研判:目前我国制造业处于被动去库存阶段:库存正在持续去化,目前整体处于近7年低位,上一轮低位在于2016年第一季度,而工业制造业下游需求则处于跌幅收窄阶段,结合内外资龙头最近几个季度的订单和营收情况来看,我们认为这轮工控需求最低点已经过去。11月PMI原材料库存指数47.8%,比上月回升0.4百分点,原材料库存跌幅收窄,我们了解到经过1年多的库存去化,国产工控代理商及下游制造业企业存货、备品备件处于较低位置,近两月回暖确实有一部分补库需求。补库时间长短有赖于企业盈利改善和下游真实需求回暖程度,仍需观察,但工业制造业存货已经到达近7年低点已是既成事实。
3、低压电器:地产回暖驱动行业增速,渠道技术领先企业最受益
3.1 行业展望:地产复苏驱动低压增速,推荐渠道技术领先企业
通过对低压电器的跟踪和分析,我们发现:
1)2020年低压电器行业将主要受益于地产竣工提速、制造业弱复苏:巨大规模的房地产新开工项目近年来由于现金流压力竣工时点不断推迟,信贷政策边际放松大背景下,房企现金流呈现改善现象,2019年初建安投资的不断回暖使得下半年竣工明显加快,预计竣工面积在2020年实现10%左右增长的确定性较高且竣工回暖周期有望进一步延伸至2021年,同时低压电器第二大下游工业制造业也将迎来一定程度复苏,此外5G基站及相关3C产业链设备和固定资产建设也将带来确定性的巨大增量。
2)中长期看,下游领域格局变化对企业技术、细致化服务要求提高:低压下游地产、装备制造、5G、新能源等行业集中度将继续提升,相关领域龙头公司供应商可持续增长、抗风险能力更强;此外,数据中心、新能源、IDC、电子3C、锂电、智能制造等新兴行业应用需求爆发将成为长期拉动低压电器行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3)竞争格局方面,随着行业对低压电器质量、研发创新、营销、服务能力等多维要求的不断提升,行业集中度提升成为趋势,低端产能面临长期持续出清:行业内生产企业数量超过2,000家,产值1亿元以上的仅50家左右,小企业供给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行业存在过剩问题,低端产能将面临出清。从另一个角度说,用户对安全性的愈发重视,也更利于那些注重研发和产品品质的中高端知名品牌。另一方面,外资品牌、中高端国产品牌、中低端国产品牌,或者我们过去称之为S1/S2/S3的低压三品牌定位界限正在模糊,市场相互融合正在加快,针对项目型市场、专业应用领域各品牌定位的厂商也将采取不同市场策略,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强弱以及是否能抓住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是国产品牌弯道超车的最大机会。(在后续报告我们会详细进行阐述)。
推荐组合:伴随着下游地产、新能源、5G设备等领域龙头企业集中度日益提升、国产替代趋势继续演绎,行业利润将向具备技术优势、渠道优势、规模优势的企业集中,重点推荐良信电器、正泰电器,关注宏发股份。
3.2用电量持续提升撑需求,地产竣工回暖带动2020年行业增速回升至8%
1. 长期看,2010年至今的发、用电量持续增长支撑低压电器产值
发电装机容量、用电量需求的持续增长支撑低压电器产值。我国全社会用电量成单调上升趋势,2018年为68,417亿度,同比增速为8.4%,连续三年增速超过5%,2019年1-10月为59,232亿度,同比增速为4.8%,略有降低,2010年至今CAGR接近3%;与之相对应地,发电装机量也是水涨船高,从2010年的9.66亿千瓦持续上升到2018年的19亿千瓦,CAGR达8.82%,2018年增速相对较低,为6.5%。未来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确定性明确,发电装机量仍将持续上升。随着发、用电量的不断提升,低压电器的产值将持续保持增长。
2. 中短期看,2020年下游地产竣工提速是提振低压电器行业增速的重要驱动力
房地产为低压电器重要下游应用领域,房地产竣工面积很大程度上反映低压电器行业景气度。房地产的变电房和各级配电网络建设过程中,电能通过配网传输到变电房的中压柜和变压器变为低压电,而低压电器则起到了对这些低压电传递到负荷中心的角色,实现对这些用电负荷的电路过载、电路短路、漏电等方面的保护。一般来说,各级低压电器招投标时点是建筑即将封顶之时,因而地产行业低压电器交付安装与房屋竣工基本同步(目前来看,招投标时点正在逐步前移),据测算,每万方住宅楼竣工面积对应低压电器总价值量在8-10万元左右,房地产竣工面积很大程度上反映低压电器行业景气度。
新开工和竣工数据持续产生背离,但“剪刀差”有望缩窄。回首2018:2018年房屋新开工情况延续了自2016年初的高景气,全年房屋新开工面积增速达到17.2%,并呈现了前低后高局面,但全年房屋竣工增速却大幅下滑了7.8%,巨大的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增速分化并不正常,主要由于在去杠杆、信贷收缩大背景下房地产企业融资能力受到影响,企业投入建安资金大幅减少,施工慢继而导致竣工速度有所减缓,与此同时房地产企业大多加大了期房和现房促销力度加快回款,以改善现金流。2019年上半年:今年上半年,房屋销售面积仍在持续走低,房地产竣工意愿确实没有明显加强,上半年房屋竣工面积同比下滑12.7%,同时上半年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10.1%,相比去年也有一定下滑。
信贷政策边际放松大环境下,房企现金流将呈现改善迹象,建安投资作为竣工先行指标年初已转正。一般来说,建安投资大抵等于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减去土地购置费,因此我们把房地产投资建筑工程+房地产投资安装工程+房地产投资设备工器具购置定义为建安投资。2019年信贷政策有放松的状况,8月央行执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调整贷款市场化报价利率(LPR),改革后周二首次报价即有下降,比现行同期限的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低10个bp和5个bp,利率的市场化有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现金流流出压力。在信贷政策边际放松的大环境下,建安投资2019年年初累计同比增长结束了连续9个月的负增长,出现拐点,并持续增长,到2019年10月,累计同比增速已经达到7%。
建安投资提升带动房屋竣工,竣工面积于8月开启单月同比增长转折点,2020年地产竣工有望实现10%左右增长,且竣工周期有望延长至2021年。预售期房的结转交房具有一定刚性(一般来说1-3年不等),2016-2017年房市复苏以来期房销售后大量房陆续开工,累计交付压力正在加大,这些正在施工的项目将有望加快进度,2019年7月当月房屋竣工面积同比增速为-0.6%,结束了今年以来单月同比增速持续的快速下降趋势,最新10月份地产竣工同比增长19%,继2019年8月份转正以来连续三个月单月同比加速,且创下2016年6月份以来单月最大竣工面积增速,截止2019年10月,累计同比降幅收窄至5.5%。2020年,竣工面积大概率实现正增长,预计增速在10%左右。虽然开工竣工剪刀差的确在收窄,但是截至10月份今年地产开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长仍超过10%,地产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差值甚至在10月份创下了近年来新高。开工居高不下或将预示这轮竣工周期有望延长至2021年。
2010年至今低压电器产值增速较快,CAGR为8.7%;我们认为行业平稳扩容长逻辑不变,2020年受地产竣工和工业制造业回暖驱动,增速达到8%左右。低压电器的增速相对较高,2010年至2018年CAGR达到8.6%,且近年来保持较为平稳的态势;我们认为发用电量支撑低压电器行业需求的长逻辑不变,2020年受益于地产行业竣工面积提速和工业制造业需求逐步回暖,增速有望在2019年6%(国金证券预测)的基础上提升至8%左右。
3.3下游需求:地产行业集中度提升利于行业龙头份额集中,5G、新能源等新兴行业增量明显
1. 房地产行业: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公司供应商对抗下行周期压力强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2015至2018年,按销售金额测算,Top3、Top4-10、Top11-20、Top21-50市占率分别由7.7%、9.4%、6.0%、9.0%提升至12.6%、14.3%、10.6%、17.7%;按销售面积计算,Top3、Top4-10、Top11-20、Top21-50市占率分别由5.4%、6.0%、3.4%、5.4%提升至9.9%、9.2%、6.7%、10.7%。我们认为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来自:1)在加紧的融资环境中,大型房企拿地、投资资金相对充裕;2)伴随市场区域分化加剧,布局全国的大型房企抗风险能力较强;3)大房企资金周转快,规模效应导致对供应商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费用控制能力强。
低压电器公司受下游地产行业表现影响较大,拥有地产龙头客户的低压电器供应商抗风险能力强。近两年,我国房市宏观调控的基调定在“稳”,“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控制房地产信贷过快增长。在宏观大环境不发生剧烈变化的前提下,预计大型房企仍将保持其融资成本较低和土地购置便利优势,凭借品牌形象实现更好的房屋动销和销售单价,从而在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趋缓、行业景气度平稳的背景下,取得相对于中小型房企更好的销售业绩。因此,这些大型房企的低压电器供应商将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2. 5G基站建设周期将拉动62亿直流断路器和170亿交流断路器需求. 回溯历史:国网投资的重点环节大幅拉动相关领域公司股价增长
2020年将是5G大规模建设第一年,低压电器需求将迎来爆发性增长。5G将采用宏基站+小基站实现深度广域全覆盖,对配套低压电器提出全新要求。从技术上来说,由于5G频率高、速度快,相应其发射波长较短,其覆盖能力也将随之削弱,需要更广阔的基站覆盖。为减轻覆盖成本压力,5G组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将采用小、微基站作为大型宏基站的补充,覆盖部分城市盲区及室内。按照覆盖面积与发射功率由可以将小微基站分为微基站、皮基站、飞基站,满足不同场合需要。为实现城乡所有区域连续覆盖,参考4G基站总套数,预计共需要526万5G中频宏基站+2200余万5G小基站。商用初期(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上半年),三大运营商预计在重点城市高流量热点地区部署总计30万宏基站。商用中期,至2026年需新建约526万座宏基站,届时运营商将实现5G连续全覆盖,其中2021年将新建100万座基站,达到单年新增基站数量峰值。商用后期,运营商主要布局填补盲点、扩大拥挤超忙区域覆盖能力的小、微基站。预计总共需要1900万微基站覆盖大城市中心地区及商业区等复杂通信场景、300万皮、飞基站覆盖住宅楼、商业楼等室内信号质量较差区域。而这一发展趋势对于通信电源也提出新的挑战。基站电源电路保护作为低压电器在通信领域主要应用场景,需配合基站轻量化、小型化趋势。
1)计算直流微断需求:根据产业调研,假设每个宏基站需使用 DCDU(直流分配单元,21路)及12路直流配电保护,每1路直流分配单元和直流保护线路均使用1个直流微断,仅国内5G宏基站建设将需要8416万个直流微断。按照单个断路器35.95元估算(假设华为占比45%,并考虑华为与其他通信设备商价格异同),合计价值量约在30.2亿元。商用后期,小、微基站由于基站本身发出功率小,系统复杂度相对较低,对断路器需求相对较小,假设1个小、微基站带有4个直流微断,合计需8800万个断路器,对应31.6亿的市场空间。则5G合计将带来1.7亿个直流微断需求,市场规模总计61.8亿元。
2)计算交流断路器需求:通常而言,为了保证供电可靠性,交流低压开关柜会有市电和备用油机两路进电,ATS(双电源开关)用于两路电源的接入转换,假设宏基站交流配电柜带有1个塑壳总开关和14个小型微断,小、微基站交流配电柜带有一个小型ATS和8个微断,假设单个宏基站和小微基站交流断路器分别为2716元、450元,则交流断路器市场空间将达到170亿元以上。如果进一步考虑交流配电柜的市场空间,一般而言交流配电柜还包含交流断路器、计量、补偿装置,交流配电柜的价值量大约为交流断路器的一倍,则5G交流配电柜(箱)市场规模约340亿上下。
3.4市场格局:集中度提升、低端产能出清,渠道技术领先企业占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低压电器产品最大的制造国,目前生产的低压电器产品品种已经超过1,000个系列,行业内的生产企业数量已经达到2,000家左右。总体而言,我国低压电器行业竞争充分、激烈,市场化程度较高,形成了外资、内资企业在低压电器行业内共同经营、互相竞争的格局。
按照市场定位和品牌溢价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所有企业大致归为三类:第一类企业为定位高端市场的外资品牌,是低压电器技术的引领者,包括施耐德、ABB、西门子等企业;第二类企业是定位质量较好、研发能力较强、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内资品牌,以正泰电器、良信电器、常熟开关、上海人民电器和德力士为代表;第三类是技术能力不突出,产品严重同质化的低端内资品牌。
目前国内低压电器厂商过万家,导致我国低压电器生产能力过剩,并且大部分企业处于第三梯队,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同质化程度非常高,发展后劲较差。低压电器工业协会统计了我国低压电器产值排行情况,产值在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产值在5亿到10亿的企业10家,产值1亿元到5亿元的企业有30家左右,其他均为产值不到1亿元的小企业。相比于欧洲仅有10余家低压电器企业,未来我国该行业企业数量必将呈现大幅减少趋势。
技术发展趋势:国产中高端低压电器厂商已经掌握了第三代核心技术,部分性能上甚至不逊于外资品牌。我国低压电器生产企业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以良信、常熟和人民电器、正泰电器为代表的国内优势低压电器厂商已经掌握了第三代核心技术,并开始了第四代低压电器技术的研发,部分性能不逊于甚至高于外资品牌。正是这种核心技术的突破和生产工艺的不断改善使得民营品牌在中高端市场取代外资品牌成为可能。
随着行业对低压电器质量、研发创新、营销、服务能力等多维要求的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提升成为趋势。温州、镇江一带集中了中国众多的低压电器生产商,其中大部分厂商缺乏技术和资金实力,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能够生产中高端产品的企业凤毛麟角,我国低压电器行业呈现明显的金字塔格局。上世纪90年代的巅峰时期,全国70%的低压电器由温州制造,2015-2016年受行业景气度下滑的影响,部分低端产能由于外部需求持续低迷以及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出现倒闭潮。长期来看,由于行业对低压电器质量、技术水平和营销服务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行业中企业数量必将呈现大幅减少的趋势,预计到2045年左右我国低压电器企业大概率仅余60余家。
对安全性的愈发重视,将促使低压电器行业需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注重研发和产品品质的中高端知名品牌需求将有所提升。由于低压电器大规模使用在用电侧和配电侧,近年来由于电气产品质量引发的火灾以及各类安全隐患频发,各行各业的消费者对于用电侧和配电侧的低压电器产品质量越来越高,低端市场正在日益萎缩,于是那些技术水平低下、质量不可靠的低端低压产品越来越少;另外伴随着第一代和第二代产品逐步进入大规模的更换周期,退出历史舞台,这部分低端产品将进一步向着中高端产品方向演变。我们预计未来3-5年内低端产品的比例将从现在的50%降低到20%左右。
4、充电桩:政策导向、边际改善,推荐有先发优势、资金规模企业
4.1行业展望:充电运营市场空间广阔,推荐具备先发优势、资金规模企业
截止2019年10月,公共桩共47.8万个,私人桩66.6万个。截止到今年6月,公安部交管局最新的新能源车保有量数据为344万台,截止到10月份充电桩保有量相比去年底新增33.6万个,而由于下半年新能源车销量呈现下滑趋势,前十个月新能源车销量为94.7万辆,新增新能源车销量/新增充电桩保有量为2.8:1,相比于2018年底车桩比3.2:1有所收窄。说明在新能源车地方补贴政策“从车到桩”的刺激下,车桩安装进度确实有所提升,但整体来说充电桩数量依然不足,并切切实实成为影响新能源车健康发展的。
1) 短期内新能源汽车增速有所下降,但不改新能源车长期向好发展趋势:2019年由于补贴退坡、传统车国五换国六大幅优惠以及宏观环境影响等原因,新能源车产销整体增速不达预期,前十月增长仅12%左右。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仍处在政策拉动到市场驱动的过渡阶段,短期的政策扰动不影响新能源长期趋势,2019年末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15年规划要求到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达25%,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
2) 新能源汽车普及是确定性趋势,但充电桩配套严重不足:新能源车在续航里程、充电关键技术、购车成本等方面前提条件都较为成熟;长期看,新能源车普及、替代燃油车毫无疑问是车市未来趋势;尽管车桩比下降到2.8:1,但距离“一车一桩”的发展目标仍存在很大距离;2019年末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15年规划再次强调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地位,政策补贴呈现向高能量密度等先进技术倾斜、向充电配套设施倾斜两大趋势。
3) 充电运营市场具有重资金投入、长周期回报特性:充电运营市场参与者众多,但充电运营市场的重资金投入、长周期回报的特性,对诸多新进充电业务企业提出严苛考验,能否依赖资金储备及技术、管理优化过渡前期布局阶段的长期大规模亏损成为进入该行业的一道关键壁垒。
推荐组合:充电设备及运营市场稳定向好是长期必然趋势,尤其是2019年12月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更进一步确立了充电桩在新能源车产业长期发展的关键地位,我们认为充电运营行业具有路径依赖性,有先发优势、资金规模、品牌效应的企业将会“强者恒强”,推荐充电运营龙头特锐德,关注万马股份。
4.2新能源车普及是确定趋势,车桩配套不足、政策补贴由车向桩
综合来看,新能源车广泛普及推广需在续航里程、充电关键技术、购车成本及充电设施合理化布局四方面突破。
1) 续航里程,动力电池技术突破为新能源汽车远距离续航提供动力支撑,补贴政策向高续航车型倾斜,带动车厂在节能续航方面寻求突破。2013年全球纯电动车续航里程在100公里上下,2018年已上升至300~400公里,其中特斯拉、比亚迪等部分远续航车型已在500公里上下。而目前燃油车续航大致在500~700公里范围,就目前来看新能源车续航里程已经能够满足基本驾驶需求,这也成为新能源车推广的硬件前提。
2) 充电关键技术,快速直流充电设备包括整流PFC及变压DC/DC环节,充电时长目前在1小时上下,慢速交流充电技术需要依赖小功率车载充电机整流变压,充电时长大部分在8小时左右。
3) 购车成本,新能源车购置补贴由国家及地方两部分组成,依据车辆续航里程设置不同补贴标准,虽然各地存异但基本上新能源车补贴在万元以上。此外购置税减免赋予,一线城市牌照优惠也间接减少消费者费用支出。用电角度新能源车单位里程电能费用较燃油费用更低,粗略假设燃油汽车百公里油耗5~6L,则费用落在38~51元的区间。新能源乘用车百公里电耗假设为15~20kWh,以充电价格大致1元/kWh测算费用仅为15~20元,并且随着能源转化效率的不断提升这一优势将越发显著。
4) 充电设施合理化布局及便利性,要求充电设备布局与用电需求匹配,便于查找便于使用支付。
在当前时点看,新能源车在续航里程、充电关键技术、购车成本等方面前提条件都较为成熟;长期看,新能源车普及、替代燃油车毫无疑问是车市未来趋势。
尽管近年来车桩比成下降趋势,但充电桩规模上仍存在滞后。截止2019年10月,我国公共充电桩数目达到47.8万,私人充电桩66.6万个,合计数目达到111.4万。从存量来看,2018年车桩比在3.2:1左右,车桩比保持了连续5年的下降趋势,公共类充电桩车桩比为7.9:1。尽管车桩比有所下降,但仍远低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提出的“一车一桩”的发展目标,并与2020年480万只分布式充电桩的规划存在很大距离;从2019年增量来看,截止到10月份充电桩保有量相比去年底新增33.6万个,而由于下半年新能源车销量呈现下滑趋势,前十个月新能源车销量为94.7万辆,新增新能源车销量/新增充电桩保有量为2.8:1,好于2018年车桩比,说明在新能源车地方补贴政策“从车到桩”的刺激下,车桩安装进度确实有所提升。总体而言,充电桩在规模上严重滞后仍是新能源车行业健康发展亟需优化的关键问题之一。
政策补贴呈现向高技术倾斜、向充电配套设施倾斜两大动向。新能源车普及过程前期政策着眼于消费者直接体会的新能源车购置消费补贴上,成功拉动起需求侧积极响应,当前新能源车已经被广泛认知,当下阶段,政策体现两大动向-------向高能量密度等先进电池技术倾斜、向充电配套设施倾斜。2018年2月份财政部等4部《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首次提出从2018年起将新能源汽车地方购置补贴资金逐渐转为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新能源汽车使用和运营等环节,2019年3月“新能源车年度补贴政策”再一次明确了这一方向。2019年12月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加快形成适度超前、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充电网络,提高充电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充电运营鼓励商业模式创新。
此外,发改委、能源局等四部委在2018年12月10日联合印发了《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行动计划》,提出力争三年时间大幅度提升国内充电技术水平,并强调必须完善一车一桩的充电刚需,以进一步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环境和产业格局。除了国家政策外,2018年以来,多地区已明确出台充电桩建设补贴、用电补贴政策,保证处于短板状态的充电设施快速跟进。
4.3 短期看,新能源车增速下行,政策拉动向市场驱动尚需时日
短期看,2019年新能源车产销整体增速不达预期,前十月增速仅为12%左右。2019年年中新能源车销量开始转负,后连续4个月同比下滑,并且呈现下滑加大的趋势。从最新的2019年10月销量来看,新能源车销量仅7.5万辆,同比下滑45.6%,年末翘尾效应不再;2019年1-10月总体销量为94.7万辆,同比增速仅为12%,相比2018年61.9%的同比增速,下滑较为严重。
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下滑与补贴政策退坡、抢装效应高度相关。2019年3月底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及发改委公布2019年新能源车补贴政策后,新能源车销量出现了明显下滑;3月26日至6月25日是政策缓冲期,由于抢装效应,新能源车销量仍然大幅提升,但下半年开始销量几乎稳定在7.5-8.5万辆。
2019年补贴总额约为311亿,退坡36%,鼓励高能量密度和高能效车型。从新能源乘用车补贴政策来看,新能源乘用车补贴退坡47-60%,补贴续航里程区间由5档减少为2档,续航250km以下补贴归零,250-300km退坡47%,300-400km退坡60%,400km以上退坡50%;运营车辆按照补贴金额的0.7倍给予补贴,鼓励高能量密度与高能耗表现车型。
除年中补贴大幅滑坡外,传统车国五换国六大幅优惠、部分城市加大燃油车指标投放以及宏观环境影响等都是造成新能源车销量降低的原因。2019年7月1日,上海、天津和重庆三城开始执行国六排放标准,其他城市也将在下半年至2020年上半年完成对排放标准的地标切换,车企为尽快消耗国五车的库存,实施了大幅度的优惠政策,最高价格优惠幅度超过了50%;2019年为提振汽车消费,国家放松了汽车的限购政策,广州和深圳两个限购限外城市,增加了燃油车指标投放,广州从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增加投放中小客车增量指标10万个,深圳2019年至2020年共增加投放普通小汽车增量指标8万个。在优惠和增量指标的影响下,消费者选择燃油车是市场的选择。此外,宏观经济增速下行、车市整体销量不佳也是造成新能源车销量降低的原因。
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仍处在政策拉动到市场驱动的过渡阶段,短期的政策扰动不影响长期趋势。当前时点看,新能源汽车政策,尤其是补贴政策,对销量的影响特别大,叠加车市行情、宏观经济、地方政府调控,新能源车暂时处于调整状态,但短期的销量下滑不影响其长期的替代趋势。2019年12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要求到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达25%,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对新能源车数量和质量提出进一步要求。
受新能源车销量负面影响不大,公共桩建设加速仍在继续。《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行动计划》自去年12月发布以来,公共桩建设保持较快增速,去年12月份和近年3月份公共桩增长分别达到4.1万、3.6万,2019年前十个月的增量达到14.7万个,比去年同期增长107.9%。
4.4看好充电运营市场中具有先发优势、资金规模、品牌效应的企业
预计2022年运营商服务费超过360亿,运营市场潜力巨大,已反映在蜂拥而至的参与者上,但市场集中度保持在高位。预计2020年、2022年新能源车保有量将有望分别超过500万辆、1200万辆,即使假设私人乘用车较少在公共充电站进行充电,仅考虑网约车、出租车、公交车、物流车等运营车辆,2022年充电电量和充电费将分别达到337亿度、361亿元,四年复合增长达到80%。
截止2019年10月,全国运营充电桩数目超过1,000个的运营商已达到22家,而2018年底仅有15家,其中云快充增速非常快,2019年7月即接近2.3万台充电桩;与众多参与者相对应的,是充电运营市场的高集中度,2019年10月前五大充电运营商市场占比达到80.7%,前十大充电运营商市场占比达到93.0%,市场集中度近两年始终维持在高位。
充电设备及运营市场稳定向好是长期必然趋势,优选其中具备先发优势、资金规模、品牌效应的龙头企业。伴随新能源车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充电设备及运营市场稳定向好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初期补贴成为政策红利,to B市场发展更好,长期来看百公里电力成本相对石油成本更低的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是发展大势,对应的充电运营市场潜力巨大。虽然市场参与者众多,但充电运营市场的重资金投入、长周期回报的特性,对诸多新进充电业务企业提出严苛考验,能否依赖资金储备及技术、管理优化过渡前期布局阶段的长期大规模亏损成为进入该行业的一道关键壁垒。由此,充电运营行业具有路径依赖性,有先发优势、资金规模、品牌效应的企业将会“强者恒强”。
5、投资建议
展望2020年,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将进入“三年攻坚突破年”,电力信息通信“端、边、网、云、智”等各环节优势企业均将受益,其中能提供全产业链一体化解决方案的龙头企业优势将更为明显;工业制造业有望弱复苏,地产竣工确定性提速,因此工业控制、低压电器均处于向上提速阶段;在国家财政、产业政策均大力支持新能源车发展的大背景下,充电桩不足一定程度成为掣肘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新能源车地方补贴从“补车”到“补电”,将使得充电运营企业充电量和车桩新增量延续2019年的良好表现。我们建议继续重点配置电力设备和工控行业中具备技术优势、渠道资源、先进理念的优质公司,重点推荐:国电南瑞、汇川技术、岷江水电、宏发股份、良信电器,建议关注:正泰电器、远光软件、恒华科技、海兴电力、特锐德等。
6、风险提示
1)泛在电力物联网招投标不达预期:国网明确未来要严控电网投资,如果泛在电力物联网招标不达预期,一定程度将会影响相关公司订单预期。
2)汇率波动等海外风险:随着电网自动化、特高压、低压电器、智能电表、继电器等行业国际化拓展速度日趋加快,国外相关经营政策环境或汇率大幅波动将会影响行业经营状况。
3)上游芯片供应紧张、采购价大幅上涨风险:今年上游芯片特别是IGBT芯片货期偏紧且价格有所上涨,如果该情况继续延续,可能会对相关公司订单交货和毛利率产生一定影响。
4)公用桩投资建设规模不达预期:充电桩投入回报周期较长,目前大部分充电运营商仍处于亏损状态,如果新能源车补贴下滑过大,则有可能使得公用桩投建速度明显放缓。
5) 房地产竣工、工业制造业回暖不达预期风险:低压电器在房地产领域用量较大,如果房地产竣工不达预期或者新开工面积下滑过快,将会影响当期低压行业增速以及未来两年的增长前景。如果反应工业制造业景气程度的工业增加值、PMI指标继续恶化,工控行业增速将出现不达预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