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都”谋变 “大同”不同
清寒小雪天,位于晋北的大同市已滴水成冰,但这里的新能源产业城、能源革命创新科技园,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这座因煤而闻名的城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奏响了“黑绿变奏”曲,让“大同蓝”声名远播。拥有“旅都”的新名片,争做能源革命尖兵,大同正打造起飞的新“引擎”。
大佛脱下“黑袈裟” 塞北披上“绿衣裳”
很难想象,仅仅十多年前,大同还不时曝出云冈大佛身披“黑袈裟”的新闻。“云冈大佛遮黑纱,城市处处脏乱差。”一些市民回忆,在路边随便一扫,就是一袋煤面。
与煤灰“齐名”的还有扬沙,“雁门关外野人家,荒野处处风吹沙。”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仅剩下残次林38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1.8%。
长期以来,“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使大同在全国城市“污染榜”上常年有名。2003年到2005年,大同连续3年进入全国污染最严重城市之列。
向“上”要蓝天,大同打出了“控煤减排”的攻坚战;向“下”要绿地,接力种树成了大同人民的传统。
如今,绿化面积400万平方米的文瀛湖公园是大同市民的新去处,水面有三分之二个西湖那么大,原本干涸的水库如今成了大同的“绿肺”;以前荒山秃岭的古长城遗址变成了30万亩的森林公园;环村有林、街道有树……从荒山到平川,从城市到农村,曾经“黑色”的大同披上了绿装。23.5%的森林覆盖率,将大同市每年的沙尘天气由112天降到了8天。
绿地为蓝天打下基底。大同市从2013年以来空气质量连续排名山西首位,每年的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左右。
如今,“大同蓝”远近闻名。
洗白“黑标签” 擦亮“新名片”
大同有2000多年历史,是“三代京华、两朝重镇”,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云冈石窟、悬空寺、华严寺等中外驰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同累计为国家贡献优质动力煤30多亿吨,在20世纪80年代大同即与德国的鲁尔、苏联的顿巴斯并称“世界三大煤都”。
“煤炭是大同与其他城市相比独具优势的东西。”大同市发改委主任王明生表示,但单一的产业结构,也给大同市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
到2015年,大同市煤炭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仍在75%左右,煤炭及其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85%。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长期战略,要求“煤都”必须做出改变。
一手淘汰落后产能,一手推进高效清洁利用,大同加速让“黑金”去黑“洗白”。大同煤矿集团的煤炭开采量占据大同全市开采量的八成以上,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赵历书说,2016年到2019年,集团退出核减产能累计达1756万吨,占全省比例接近四分之一,先进产能占比从3年前的27%提高到现在的72%。
将煤炭进行“七十二变”,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同煤集团发展出装机容量1700万千瓦的电力、年产60万吨的甲醇、年产10万吨的活性炭等,形成了煤、电、金融、现代煤化工、文旅、物流等6大产业体系。
洗白“黑标签”的同时,大同也在努力找回遗失的“金名片”。大同通过开展古城灯展等多种大型活动带动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大举推进全域旅游。
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戴陶说,近3年来,大同市接待游客量和收入以20%的速度增长,今年上半年,接待国内游客30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80亿元。
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强劲发展推动产业结构持续趋优,如今,服务业在大同的三大产业结构中占比超过一半。
“氢”装上阵 “风光”独好
如果说“洗白”的煤产业与“烫金”的旅游业是大同起飞的两翼,那么正在蓬勃发展的氢能、风光电等新能源产业则是未来大同起飞的新“引擎”。
记者在大同建成的我国第一座制氢加氢一体站看到,一辆辆颜色鲜亮的氢燃料公交车驶来加氢。每辆车加氢时间不到15分钟,续航里程可达450公里。截至目前,这里已制氢加氢5.7万公斤,50辆氢燃料公交车上线运营,累计运营里程超过120万公里。
大同氢雄云鼎氢能科技公司已建成山西省首条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自动化生产线,年产能1万套,目前正建设一个投资27亿元的氢能产业园,3年内将向市场投放1800辆氢能源物流车。
氢燃料电池车是撬动大同氢能产业的一个支点。制氢工厂、氢能重卡、氢能牵引机车、分布式氢能源电站……大同正在花大力气建设一个围绕氢能的全产业链,并吸引众多上下游企业前来投资,新能源产业城落地49个项目,投资逾千亿元。
一组数据显示当前大同新能源发展的强劲态势:风电并网发电占山西省装机容量的五分之一,光伏并网发电占全省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
昔日的“煤都”正转身今天的“氢都”,大同不仅迎来塞外旅游的好风光,而且在新能源产业领域领略无限“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