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股份风起IBC 光伏行业或现合纵连横新局面
首先是雪球网用户“加息首季”发文抨击中环股份流失国有资产,随后中环股份宣布依法维权,尔后“加息首季”发布了应诉承诺。
作为一个从事了十四年光伏行业的媒体人,在看了该文章后,也不禁“叹为观止”:原来还能这么解读?
2000次后的回应
简单梳理下:中环股份以2.98亿美元现金取得Sunpower公司部分资产后,引发了雪球网用户“加息首季”的又一次猛烈抨击,随后,中环股份以罕见的姿态强硬回应,启动法律程序依法进行维权,这也发起了光伏行业的“大地震”。
为何要说“又”呢?
上市公司被股民骂几句很正常,而且中环股份一直以来并不是什么高调的公司,所以此次如此激烈的回应确实出乎笔者意料。于是笔者翻看了该用户的发帖纪录:在过去的数年中,该用户一直发布关于中环股份的负面信息与评价,期间的用词主观色彩非常浓重,尤其是在今年中环发布“M12”超大尺寸单晶硅片时,其一口气作了13期关于中环股份的负面消息。
13季……美剧都没几部这么长寿的。
硅材料巨头中的另一位——保利协鑫,也被这位仁兄追着打,在协鑫推出新一代铸锭单晶技术时,被其成为“铸锭假单晶”,连带保利协鑫的紧密合作伙伴阿特斯也未能幸免。
而平时讽刺中环的留言或者评论,不下2000次。
套用《大话西游》的一句话:2000次,中环股份一定欠你很多钱。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但问题是:中环股份近年来的业绩一直很稳健,持续盈利且在光伏和半导体单晶技术方面占据优势,这“钱”怎么“欠”下的?
而这次中环股份在被骂了2000次后回应的原因,笔者认为是该作者给中环股份扣上了“国有资产流失”这样的大帽子,还带上了国资委,这种问题在任何一个国企中都是很严肃的;同时文章还牵扯到了中美的贸易争端,但Sunpower的大股东道达尔其实是个法国企业……
估值是否离谱
SunPower的业务分两块:生产高效电池、组件的SunPower Technologies (SPT)和主要在北美做分布式系统集成的SunPower Energy Services (SPES)。此次分拆出来的MAXEON SOLAR TECHNOLOGIES,PTE.LTD是制造版块。
根据中环2.98亿美元获得28.8480%股权计算,MAXEON也就是SPT公司投资后估值10.33亿美元,投资前估值7.35亿美元,而Sunpower的SPT业务值不值7.35亿美元,就成为了问题的核心。
根据东方财富网的资料显示,目前Sunpower的总市值11.84亿美元,这也是“加息首季”质疑的原因,但Sunpower在2019年前九月的总资产达到了18.89亿美元,而收购时市值与总资产都是需要参考但并非唯一的因素。而根据公告显示,根据按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编制的模拟分拆数据,目标公司截至2018年12月30日的资产总额约15亿美元,净资产约6.7亿美元,这些数据待进一步审阅确认。
但综合考虑,中环股份对MAXEON的投资与估值并没有不妥之处。
IBC是垃圾资产吗?
该文作者又剑指Sunpower的制造业务,认为中环股份放着赚钱的SPES分布式业务不收,转而去收亏损的制造业务,并专门用IBC电池来说,认为成本居高不下,性价比不高,总之,认为中环股份在帮Sunpower处理垃圾资产。作者用了“毫无竞争力”来形容IBC。
翻看作者过去的言论,可以看出其对光伏产业的研究很多,也正因如此,其中的恶意,透纸而出。
这不是蠢,而是坏。
首先,一家专注了几十年硅材料的中国制造企业去北美市场从事分布式光伏的营销,这才是对国有资产的不负责任。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不是什么产业赚钱就做什么的,也要看与现有业务的契合程度。
其次,该作者在天合光能、中来股份、黄河上游西宁太阳能公司投资IBC时,均保持了沉默,唯独在中环股份这件事上,大肆抨击IBC的“缺点”,意图很明显。甚至在中国亟需补齐的短板——芯片环节上,中环股份多年在这方面的投入也被认为“与世界级的鼻祖们展开角逐”,但作者忘了,Sunpower也正是光伏行业的鼻祖之一,为什么到他眼里就如此不堪,半导体产业的那些鼻祖就令人“高山仰止”?
NREL有一个著名的光伏技术路线图,这张图实际上已经将各种技术路线的发展潜力,因为材料的性能和工艺,都是可以计算出效率上限的,因此如果不是基础理论,如”光生伏打“效应上有重大突破,光伏的各个路线转换效率是可以看到天花板的。
PERC技术就曾经被认为是一项价格高昂的技术,但随着近几年中国光伏企业的推动,PERC技术已经几乎成了行业标配。那么下一代技术到底是什么?HIT或IBC。但无论如何都是基于N型硅片的基础上做出来的。
但到了该文作者口中,就变成了IBC的投资成本是“新锐”P-PERC电池的10倍。
在光伏技术上,其实我们中国鲜有奠基之作,因为光伏的各项电池技术早在几十年前就相继被开发完善。但为什么中国光伏能够一骑绝尘,领先世界?决定光伏技术路线成本的是技术本身吗?只有一部分是。更重要的是中国这样一个完整高效的产业链配套以及规模效应,也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相当于很多国家总人口的数千万知识分子的基础。笔者曾经提出过观点:光伏才是中国大国崛起,成为制造业强国的最佳证明。
所以,只以该技术在美国公司手中亏损就下定论,太多短视,作为一个基础理论鲜有突破的行业,光伏电池有哪项技术不是最早来自国外最后在中国企业手中发扬光大?
作为Sunpower是IBC技术的鼻祖,手中握有大量的专利,但这也限制了该技术本身的发展。而占据N型硅片市场70%的中环股份接手IBC技术后,如果能够与国内电池企业形成技术合作,成本大幅下降是必然的。
而结合中环今年8月推出的210mm,12英寸超大硅片,未来将形成“210mmN型硅片+IBC/HIT+超高效组件”的新格局。
IBC未来可能不贵:中外合作是未来的方向
高铁技术同样最初源自西方各国,但最终却在中国大放异彩,傲视全球。
不客气的说,由于产业集群效应和马太效应,非中国区以外的光伏制造业逐步消亡是大概率事件。所以这次Sunpower剥离制造业务,专注高端分布式光伏应用项目,也是认清形势后的一步好棋。
去年三月,笔者去日本参加东京光伏展后,引用了一句西方谚语来形容中日间的光伏合作: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中国的先进光伏制造与日本细致入微的应用结合的非常好,且互相之间的信任感与默契在逐步增强。
而在同样希望谋求发展光伏制造业的印度市场,这种情况就比较微妙:一方面印度离不开中国的光伏产品,另一方面也自己希望发展制造业,对中国企业怀有戒心。
而对于美国与欧洲企业来说,这种情况就更复杂:欧美制造在光伏这样一个以最终发电成本说话的产业优势不明显,但确实在技术上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于是,跟中国企业深度合作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
Sunpower与中环股份合资的东方环晟是一例,更为成功的是逆变器厂商SolarEdge在中国选择了在广州代工,更能“讲故事”的组件级功率优化结合中国的电力电子配套工业,势头强劲。
而IBC技术在中国这样一个超级完善的光伏产业链中,会焕发出不一样生命力,是可以肯定的,只是看投入市场的时间与降低成本进度而已。
根据MAXEON的资料,第六代IBC电池降本主要在三个方面:大硅片、浆料去贵金属化、产能从3GW增至7GW,几项技术叠加估计组件成本能降至20美分出头,作为超高效组件,这样的价格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但具体技术进展仍然需要看该公司的进一步公告。
中环系阵营的三条阵线
能源大鳄道达尔是继苹果之后的又一个与中环股份合作的国际巨头。据其发布的公告显示,将在2020-2025的五年间,增加25GW的新能源装机,其中大部分是光伏。所以可以判断,道达尔是希望借助中环在上游原材料的技术和中国的光伏供应链提效降本的。
笔者对中环未来在光伏的三条战线做了简单的梳理:
一与道达尔在新加坡这样一个中立地带建立巨型制造基地,利用中国光伏产业链优势和道达尔全球能源地位,Sunpower的销售网络与IBC和叠瓦技术,满足自身光伏装机增长的同时,拓展全球市场;
二通过“IBC+210mm超大硅片”及配套的组件与安装,形成下一代从硅片到组件的技术锁定;
三除了IBC技术之外,MAXEON的另一项优质资产是叠瓦组件技术和其拥有的多项相关专利。
通过“高效硅片+叠瓦组件”技术,同样是聚拢一批相关企业,通过授权或其它形式的合作,共建生态链。虽然MAXEON在国内打不赢专利官司,但其实业内人士也承认:MAXEONr的组件专利已经几乎把最佳的设计都占完了,我们想绕过专利壁垒往往只能牺牲一部分性能。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出售叠瓦组件非常谨慎,怕惹官司,即使有机会打赢,但也耗时颇多,得不偿失。
一直以来,光伏产业存在一个难题:垄断的技术在规模上难以与“来源”技术相比,因此成本往往过高,所以其实光伏制造已经是非常高精尖的产业,仍然被很多人认为是没有技术含量。但从中环股份在今年的诸多动作来看,这家硅片行业双寡头之一的企业似乎是有意通过最底层的硅片技术,重构产业阵营。
所以笔者认为当中环股份获得IBC和叠瓦的专利技术后,有可能会将其与合作伙伴以某种形式分享。以中环股份近年的发展策略来看,不太可能自己过多增加电池和组件产能。
而光伏行业的合纵连横也会出现新的局面。
最后,笔者想说一个亲身经历:5年前,受邀去山西一个光伏活动,一位环保部官员提起光伏产业不屑一顾:你们光伏产业污染耗能过剩,是垃圾行业。在笔者追问下,他拿出某地硅灰粉尘污染事件,于是笔者恍然:您老这是连金属硅和多晶硅都没搞清楚就开喷了啊。于是笔者给他讲了很久金属硅和多晶硅的差别。
但后来笔者输了,因为我发现,你不仅没办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同样也劝不了一个装懂的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