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电话:
您的当前位置: > 关注 > > 正文

社交是什么?看懂这6条社交潜规则

来源:CSDN 时间:2023-03-06 07:57:54

社交本身是一项能力,和高效沟通一样重要,是我们作为社会人必备的重要生存手段之一。只要你不是选择避世隐居,你在这个社会上,是逃不过社交这个事情。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人的社交根本不是本能,也就是说,并不是为了爱社交,而是为了怕孤独。


【资料图】

互联网时代,社交软件多如牛毛。

那么社交如此重要,我们一定要了解什么是有效的社交,什么是无效的社交,从而避免无效社交。拒绝无效社交不代表不社交,只是有选择性的社交。让自己体验到充满活力感到舒适的社交才叫有效社交 ,反之,和完全不合拍 三观性格生活习惯相反的人社交才叫无效社交有效社交就是你们互相帮忙,无效社交就是你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有时候,你把对方视为你的人脉,人家可不一定这样认为。

如果在能力、地位、资源、身份都不对等的情况下,这些所谓的人脉,只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已。

斯坦福研究中心曾发表过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

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

可以说,你所处的圈子,已经暴露了你的阶层、财富状况。

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自己所在圈子的影响,想要提升人脉竞争力,你需要看懂这6条社交潜规则。

01无效社交

之前有一个扎心的社会实验短片,叫《你手机里的常用联系人有几个》。

几个参与者的手机里,好友数都在一千以上。

随后,节目组要求这些人不考虑工作和应酬,删除掉自己不会联系的人。

至此,不少人手机里,只剩下二三十个联系人。

接下来的问题是:“除了家人,能说真心话的还剩几个人?”

2000个联系人,只剩下2个。1000个联系人,只剩下0。

出题人让他们现场给这些朋友打个电话。

电话通了,但对方却挂断了,留下打电话的人满脸失落。

生活中,有太多人都把自己的时间、精力浪费在无效社交上。

正如《请停止无效社交》一书中写道:

“你忙于交际,频于应付,鸡同鸭讲的尴尬无处不在。

你为了别人的欢笑而奔波,又为了别人的肯定而牺牲自我,你的人生仿佛都不是你的。

其实,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无谓地蹉跎光阴。”

心理学上有个“跷跷板定律”,指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两人踩跷跷板一样。

一旦彼此的交换不对等,那么就会像跷跷板一样失衡。

社交的本质是价值互换,本质上你的价值越大,社交对你的加持越大,就越容易从中获利。所以与其花时间在无效社交上,不如多花点时间提升自己。只有通过自身价值吸引过来的人脉,才是最稳定的人脉。

02互悦机制

世界著名推销员乔·吉拉德的成功秘诀,就是“让顾客喜欢自己”。

为此,他常常做一些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例如,每一个节日,他都会给1.3万名顾客,每人寄去一张问候的卡片。

有变化的是,随着不同的节日而更新的卡片内容,不变的是,每张卡片的封面上,永远都写着同一句话:“我喜欢你。”

将心比心,我们都希望别人关注、喜欢自己,希望自己在对方心里,是独特、值得牵挂的个体。

吉拉德这种做法,看起微不足道,但年复一日坚持下来,却十分不易。

也正是这种做法,吉拉德平均每个工作日都能卖掉5辆车,每年的收入都超过20万美元,创下连续12年销售第一名的记录。

甚至,吉拉德还以“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卖车人”的名义,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收录。

吉拉德总结道:“你真正爱你的顾客,他也会真心地爱你,进而买你的产品。”

而爱意的表达,需要的是心,需要的是你的注意力,而不是多少金钱。

这就是所谓的互悦机制: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总是根据对方的态度和行为,来采取相应的态度和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体验到,当自己想得到别人的好感时,而那个人也对自己有好感,于是就会对那个人更有好感。

相反,如果我们感觉到,对方对自己没有好感,甚至是讨厌,你同样也对对方没有好感,甚至是嫌恶。

这就是互悦机制,好感是相互的,讨厌也是相互的,喜欢和被喜欢是互为因果的。

正如《圣经》中提到:你希望他人如何待你,你就应该如何待人。

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喜欢”,才能让人以同样的方式喜欢你。

03麦拉宾法则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有这样一个情景:

男主角克里斯,因拖欠房东房租,只能免费帮房东装修房子。

装修之际,警察找上门来,因为他停车罚单未付清,将他抓到警局关了一个晚上。

不巧的是,第二天有个重要面试,克里斯只能从警局一路狂奔过去。

他来不及梳洗换上得体西服,只能穿着背心夹克,顶着石灰粉,出现在面试官面前。

面试官面露不悦:“克里斯,如果有个家伙连衬衫都没穿,就跑来参加面试,你会怎么想?如果我最后还雇了这个人,你会怎么想?”

克里斯稍稍迟疑几秒,带着有点紧张夹杂着调侃的语调道:“那他穿的裤子一定十分考究。”

面试官被克里斯的幽默所打动,最后录用了克里斯。

心理学上,有个麦拉宾法则,指的是:对一个人的印象,7%来自说的内容,38%来自语音语调,55%来自肢体语言。

其中,7%属于语言,例如,思想观点、表达句式等;

38%属于听觉,例如,语音语调、音质节奏等;

55%属于视觉,例如,外表装扮、表情仪态等。

写成公式就是:人际沟通 = 7%语言 + 38%听觉 + 55%视觉。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首先要经营好自己的个人形象(衣着、发型、妆容)。

同时,还要训练我们说话的方式、肢体语言以及梳理我们表达的逻辑性以及完整性。

04自重感效应

富兰克林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年轻时曾经发生过一个“请人帮忙”的故事。

一开始,他很不喜欢某个上流社会的富有人士,特别是那人的傲慢态度。

但由于那个人对众议院影响重大,他不想得罪对方,但他绝不愿低三下四地去乞求对方的帮助。

经过了解,他发现对方收藏了一本奇书,找到了一种策略。

富兰克林给那人写了一封信,诚恳地请求对方将那本已珍藏了多年的奇书借给他,说他尽快看完后会立马归还。

那人看完信后颇受感动,最终同意将书借出。富兰克林抓紧时间看完书后,立即将其归还,并向其致谢。

当他们再次见面时,那人态度大变,对富兰克林非常亲切友善。此后他们成了朋友,能够互相关心、帮助。

这就是自重感效应:一个人如果自重感被满足,反过来会认同重视他的人。

自重感指的是,觉得自己很重要。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人一生最大的需求只有两个,一个是性需求,一个是被当成重要人物看待的自重感需求。”

如果能够恰当运用自重感效应,我们可以识别自身和别人的自重感需求,再对症下药,促进自我认知和提高沟通质量。

05瀑布效应

有一个人请客,看看约定的时间都要过了,可是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

主人心里感到非常焦急,就随口说了一句:“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

那些比较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就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了?”于是便悄悄地离开了。

主人过了一会看到又走了几位客人,就更加着急了,又随口一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

剩下的客人听到了,就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才是应该走的?”于是又都离开了。

到最后,唯一一个和主人较好的客人,目睹了这场尴尬的饭局,就和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

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啊!”

朋友听了非常生气地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这就是认知心理学上的瀑布效应,指的是:信息发出者的心理比较平静,但传出的信息被接收后却引起了不平静的心理,从而导致态度行为的变化。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不经意说出的一句话,却可能在另一个人心中掀起轩然大波。

就像自然界中的瀑布,在上游似乎平静和缓,而遇到峡谷便会一泻千里、喧嚣飞溅。

这种现象,也就是中国古话所说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有时候,明明只是无心的一句话,却会伤害到别人。轻则引起对方的反感,重则给自己引来灾祸。

人生有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挫折,都是逞口舌之快而来。

做减法,少一分“祸从口出”,就能多一分精力,做真正有价值的事。

06三明治法则

1920年代,美国总统约翰·柯立芝发现,他的女秘书虽然长得漂亮,但工作经常出错。

一天早晨,当这位女秘书走进办公室时,柯立芝对她说:

“今天你穿的衣服真漂亮,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

女秘书听了喜形于色。

柯立芝接着说:“我相信,你处理的公文,也能和你一样漂亮。”

从那天起,女秘书处理公文,很少再出错。

这就是三明治法则: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肯定和期待之中,那么被批评的人,会更容易在愉悦的心态下,诚恳地接受批评。

三明治通常是上下两片面包,夹着中间的菜叶和肉馅。

运用到批评上,三明治法则通常包括如下三层:

第一层是认同、赏识、肯定、关爱。

第二层夹着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

第三层是鼓励、希望、信任、支持。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话虽如此,但对于苦逆,人性上却很难接受。相反,人们更喜欢甜顺。

如果不讲究批评方法、时机,容易引起逆反心理,不仅达不到预期,反而造成更大的副作用。

当你要别人参照你的观点去做,去改变时,不要用攻击的方式,而要给他关怀与温暖,这样的方法反而更有效。

网上有这样一句话:你的水平,就是最常接触的5个人的平均值。

你和谁成为朋友,你有什么样的圈子,有时候真的决定了你后半生的成败得失。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人生下半场,愿我们能减少无效社交,提高自己的人际竞争力,进入最适合自己的圈子中。

责任编辑:

标签:

相关推荐:

精彩放送:

新闻聚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