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础性保障促消费复苏 补好居民消费短板
很多因丢掉工作而返回或滞留农村的进城农民工,都不会统计在调查失业率之中。
后疫情时代经济全面恢复之际,如何补好居民消费短板至关重要。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8月份经济数据,整体上延续了二季度以来的复苏行情,不过内需复苏仍明显滞后。“三驾马车”中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明显收窄,8月环比增长4.18%;货物进出口保持增长,8月同比增长6.0%。但居民消费方面,1~8月同比勉强转正,但扣除因刺激政策增长较快的汽车,仍下降8.6%。8月CPI数据亦显示,扣除必须消费的食品价格,非食品价格上涨0.1%,服务价格下降0.1%。
而且,今年以来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几乎未受影响,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则呈较大幅度负增长。其中汽车、白酒表现最为明显,在整体市场规模稳中略降的背景下,豪车品牌汽车销量逆势增长、高端白酒供不应求。疫情发生后,居民消费整体不振、高收入和中低收入居民之间收入与消费的差距扩大,值得高度重视,急需合理的政策应对。
先看企业的情况,常规统计只反映“规模以上”企业数据,今年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实现了年内的首次转正,但该口径只包括少部分小型企业,不包括微型企业。数据显示,未包括的全国“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超过300万户,是“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的8倍,提供了数千万个就业岗位。众所周知,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冲击远大于“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就业最多的服务业、外贸企业,结果就是必然对就业和居民收入造成严重影响。
再来谈失业率,统计显示,8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5.6%。不过我国的失业率统计问题一直备受争议,目前的失业定义是调查前一周工作时间不足1小时,如果按不足10小时计算,失业率可能成倍提高,没有被统计为失业者的人员可能比想象中的多不少。更重要的是,很多因丢掉工作而返回或滞留农村的进城农民工,都不会统计在调查失业率之中。
突发的疫情导致市场不景气,影响了收入的确定性,国人因为“后顾之忧”较多偏好储蓄,当前为防范风险被迫提高储蓄,就会压缩消费。而消费需求疲软又让以小微企业为主的生产和销售受阻,从而进一步影响就业、收入和消费。这一恶性循环如不打破,经济全面复苏困难重重。
对此,政府层面首要的任务是落实“六保”,为失业者提供社会保障,为没有纳入社会保障的生活困难者提供救助。目前国人参加失业保险比例不高,截至2019年仅覆盖2亿人,大部分农民工都没有被覆盖,而且户籍不在城市的群体,失业保险领取手续也十分繁杂,这些制度性障碍都应该尽快破除。同时通过扶持企业、改善小微企业市场环境来保就业,给有生存发展潜力但面临暂时困难的企业减压,帮助它们渡过难关,使他们保住就业岗位。
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应该聚焦民生,特别要解决面临困难的中低收入居民的问题,建议对未纳入失业保险覆盖的失业和就业不足的农民工进行救助。政府支出结构也要多转移到民生方面,包括给小微企业减负,解决新城镇居民市民化和社会保障覆盖、中低收入居民住房负担过重等问题。一系列“后顾之忧”解决后,内需才能逐步释放。
此外,为缓解贫富分化加剧,通过税收等手段进行二次分配十分迫切,途径是减轻中低收入者税负,以财产税、房产税等形式调节高收入、高资产人群财富。
强者恒强、贫富分化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现象,政府要做的,就是调节收入分配、保障中低收入者,使社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作者:社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