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直播报道 > 潮流 > 正文

世界新资讯:新民快评丨对“全职儿女”不要歧视要重视

发布时间:2023-05-05 11:15:15  来源:新民晚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五一”假期,不少年轻人回到父母身边,陪老人出去走走,吃吃饭聊聊天。现代生活节奏快,年轻人的压力大,平时不免疏忽对父母的关爱,所以不少人利用假期“回家看看”。有年轻人还向父母发嗲,表示想做“全职儿女”。

所谓“全职儿女”,指的是年轻人脱产寄居父母处生活,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来换取父母的经济支持。

乍一看,这不就是新型的“啃老”嘛,所以“全职儿女”甫一曝光就引发了争议,不少人批评说这是年轻人选择对社会压力的逃避,而且“陪伴”和“做家务”本来是子女应尽的职责,现在却通过“全职儿女”这种方式物化了,对父母的付出变成了一种“工作”或者说“交易”,亲情变味了。

社会是多元的,每个家庭的状况不一,人们的生活观也各异,不宜用简单的“对与错”“好与坏”来评判这件事。有媒体认为,“全职儿女”与“啃老”不同,“啃老”是年轻人对人生的一种躺平,对父母的一种“寄生”,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全职儿女”则是把照顾父母、做家务作为自己的“职业”,某种意义上像“全职妈妈”。

选择做“全职儿女”的年轻人各有理由。比如一个家庭经济状况尚可、父母年迈需要照顾、子女一时也找不到较好的工作,这时候孩子选择做一段时间的“全职儿女”,父母把原本雇佣保姆的钱给孩子,有何不可?

所以,对“全职儿女”不必歧视,更不必上纲上线,毕竟这一现象并未蔚然成风,只是极少数家庭的个性化选择。

当然,也确实有人是在逃避职场的压力,父母不得已做出妥协变身为“雇主”。如果这样的类型多起来,是值得警惕的。

我们要理解、尊重年轻人的个性化选择,但是更要重视做出这种选择的背后成因。如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变成“全职儿女”,那绝不是一件好事,对家庭而言是一种“内耗”,对社会更是一种损失。但这绝不意味着,社会可以歧视“全职儿女”。

杨江/文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