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的规范名称应该叫磁共振。磁共振属于医学影像学范畴,磁共振是利用人体内氢原子核在磁共振仪器的强大磁场空间内产生共振,而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信息,通过高能电子计算机系统采集这些信号,再经过数字重建技术转换成磁共振的图像,提供给临床用于对疾病的诊断。而在这一复杂过程中是氢原子核在外部磁场作用下发生的共振,在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后而形成用于诊断的图像,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的原理是什么?
核磁共振的原理是氢原子核在磁场中产生的信号,经过计算机重建处理成像的一种检查方式,人体内的氢原子含量高、分布广,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小的磁体,小磁体的自旋轴分布和排列是杂乱无章的,如果我们把人体置于一个强大的磁场之内,那么这个小磁体它就会按照磁场的方向有规律的排列,这个时候我们再施加一个影响磁场的射频脉冲,同时以射频信号的方式吸收所释放的能量。
这个射频信号被接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重建,然后转换成图像,这就是我们平时所看到的MRI图像。
1.5T核磁共振是什么意思?
1.5T核磁共振指的是在场强为1.5特斯拉作用下的核磁共振设备,核磁共振的场强分为很多种,一般把0.5T以下场强的磁共振设备定义为低场强,0.5-1.0T的称之为中场强,1.0-2.0T的为高场强,超过2.0T的则称之为超高场强。
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普遍采用的是1.5T磁共振设备,这种设备的优势是可以提供较高的信噪比和磁化率,检测速度也较快,可以较好地满足临床的需求。
核磁共振1.5T和3.0T有什么区别?
对于核磁共振1.5T和3.0T的区别,这两个数值表示的是核磁共振场强的不同,因为核磁共振的档次就是通过场强区分,分高场和低场核磁。高场强核磁一般指大于1.0T的超导核磁,低场核磁一般指小于1.0T的永磁核磁,也有个别的小于1.0T的超导核磁。目前各大医院常用的核磁标准一般是核磁共振1.5T或者3.0T,对于1.5T和3.0T在检查的不同上,3.0T图像更细腻,3.0T核磁共振可以检查乳腺以及女性的小器官,检查更精细。